陈希孺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统计学家
陈希孺(1934年2月11日—2005年8月8日),湖南省望城县人,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中华民国23年(1934年)2月11日,陈希孺出生于长沙市北湘江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今属望城县)。
中华民国35年(1946年),陈希孺秋考入长沙城内长郡中学。
1951年,陈希孺转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1952年秋,陈希孺考入湖南大学数学系,一年后,因院系调整转到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
1956年,陈希孺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1957年,陈希孺前往波兰科学院进修,师从统计学家菲兹(至1958年)。
1958年10月,陈希孺因“反右”的牵连,提前调回中国国内。
1959年,陈希孺下放陕西洛川劳动一年。“文革”期间,陈希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成了揭发和批斗的对象。他的身体受到摧残,精神遭受折磨,科研也一度中断。
1961年,陈希孺调至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63年晋升)、副教授(1978年晋升)、教授(1980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81年获准)。
1980年,陈希孺参与创建了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1985年,陈希孺加入国际统计学会(ISI)为会员。
1986年,陈希孺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担任教授。
1986年9月至1988年5月,陈希孺应邀访问美国匹兹堡大学, 与 P. R. Krishnaiah教授和C. R. Rao 教授进行了合作研究。
1997年,陈希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陈希孺当选为IMS的Fellow。
2004年11月12日,中国科技大学举行庆祝陈希孺院士从教45周年暨《陈希孺统计文选》首发仪式。
2005年8月8日21点5分,陈希孺在北京肿瘤医院逝世,享年7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希孺是中国线性回归大样本理论的开拓者,他在参数统计领域以及非参数统计领域都作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他解决了在一般同变损失下位置--刻度参数的序贯Minimax同变估计的存在和形式问题;给出了在种种抽样机制(固定、两阶段和序贯)之下,作为分布泛函的一般参数存在精确区间估计的条件,否定了国外学者关于此问题的某些猜测;特别关于U统计量逼近正态分布的非一致收敛速度的工作被美国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Statistical Sciences”所引用,并被苏联学者撰写的专著“Theory of U-Statistics”作为该领域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在自变量带误差的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的研究方面,获得了若干重要的成果。
截至2017年2月,陈希孺一共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十余本专著、教科书以及科普读物。
截至2017年2月,陈希孺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陈希孺特别重视薄弱学科的发展,适时地开拓新的领域,发展新的学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概率统计专业和博士点建设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陈希孺先后在武汉、开封、广州、九江、屯溪、成都、郑州等地开办统计讲习班,为新到研究岗位的人员补习基础知识,引进和推广若干重要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培养和联系了一批人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1981年,陈希孺担任文革后首批博士生导师,指导了中国首批18名博士中的3名,他们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林城教授,苏淳教授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白志东教授。
荣誉表彰
1997年,陈希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希孺主要从事数理统计学研究,在线性回归大样本理论领域获得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果。在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领域都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中国科学院评)
陈希孺一生致力于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带领国内统计学界学者作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为中国培养数理统计学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华网评)
参考资料
陈希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1: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