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中
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陈少中(1921-2008),四川省犍为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后历任延安军委参谋部一局参谋、副科长,延安中央情报部军事情报室第三组组长,晋绥军区三军分区司令部秘书,晋绥独立二旅司令部联络科科长。1946年6月至1950年12月,历任吉林省吉北地委城工部部长,长春市工委武装部部长,长春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工业局局长。1951年后历任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处长、副局长,112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7月起,历任三机部四局副局长、第三生产技术司司长、技术局局长。1978年4月任三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离休。
人物履历
陈少中(1921-2008),四川省犍为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后历任延安军委参谋部一局参谋、副科长,延安中央情报部军事情报室第三组组长,晋绥军区三军分区司令部秘书,晋绥独立二旅司令部联络科科长。1946年6月至1950年12月,历任吉林省吉北地委城工部部长,长春市工委武装部部长,长春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工业局局长。1951年后历任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处长、副局长,112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7月起,历任三机部四局副局长、第三生产技术司司长、技术局局长。1978年4月任三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离休。
人物逝世
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少中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曾庆红、刘延东、李源潮等,在陈少中病重期间及去世后,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人物事迹
陈少中是航空工业创建时的老前辈。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诞生。陈少中从1952年6月调任二机部航空工业处长、副局长,直到在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岗位上离休,于2008年12月25日走完了自己为航空工业奋斗的一生;他对航空工业发展的的高度事业心和面对大量棘手问题得心应手的处理能力,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在高技术领域的航空工业中,陈少中不是专家型的人物,他早年投身革命,文化程度不高,是在战火和困局中磨练出来的“行家里手”。他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犍为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年代在延安和晋绥军区部队工作。1946年6月至1950年12月,陈少中历任吉林省吉北地委城工部部长,长春市工委武装部部长,长春市政府建设局、工业局局长。抗美援朝开始,他又从地方调到部队,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1952年初,陈少中被调入刚刚创建的航空工业;同年12月,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四局)成立,他成为局分党组成员、航空工业局副局长。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投入航空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航空工业创建初期, 陈少中分工负责领导辅机配套生产工作。辅机是保障航空器飞行和完成各项任务的飞行仪表、电器、附件及救生等各种设备的总称,与飞机、发动机等航空器的主机相对应,也叫机载设备。为了适应抗美援朝的急需,在刚刚筹建的112厂、122厂、320厂三个飞机、发动机主机厂的基础上,在国家支持下,航空工业又及时接收了河南新乡平原农机厂、天津电工厂、太原仪表修理厂;还先后接收南京511厂、沈阳117厂,上海118厂,沈阳119厂,以及由杭州迁南京的513厂;这些厂都是作为辅机厂与主机厂配套建设的。当时,虽然“一五”计划156个项目已经安排了113厂、114厂、115厂、514厂、212厂等五个骨干辅机厂建设,但它们大部分尚在土建阶段,新机试制与生产所需的机载成品主要还靠从国外进口,辅机无法满足主机配套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新接收的这些工厂生产条件都比较差。比如平原农机厂原是生产水车和铧犁的农具厂,太行仪表修理厂的部分厂房是阎锡山军营废弃的马厩,119厂的设备只有苏联修理列车上卸下来的外场测试设备和小型台式机床。陈少中在抓五个骨干企业建设的同时,花了很大精力狠抓这些小辅机厂的技术改造。他经常深入现场搞调研、听汇报、察实情、办理报批手续,经过两年努力,终于使这些条件很差的小厂逐步具备了生产部分急需航空产品的能力。
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陈少中还特别重视这些工厂的管理转型。他要求工厂完全按照航空工厂的标准组建总师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垂直领导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此,他为天津电工厂和太原仪表维修厂聘请了苏联专家,解决工厂新品试制和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指导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建设,使这些厂的管理逐步走向正轨。
从1955年到1956年,大型辅机骨干企业陆续建成并投入生产,辅机行业的仪表、电器、附件、救生四大类工厂初步形成雏形。“二五”期间,航空工业开始试制新型歼击机、重型轰炸机、教练机和农用飞机,任务更加繁重,辅机满足不了主机配套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比如,降落伞生产因人才分散,设备落后,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在陈少中倡导下,1957年在513厂成立了降落伞设计研究室,集中现有的科技人员,添置了必要的测试设备,到“文革”前已发展到能研制密闭头盔、高空代偿服、抗荷服等6大类80项产品的科研单位。有了空降设备,但救生装备生产仍分散于全国各地,不利于配套生产;有人建议创建航空救生设备专业厂,此动议得到陈少中积极支持,并建议定点于湖北襄樊市。后来510厂担负起航空防护救生装置研制与生产基地的任务;以后在此研制的零高度弹射救生座椅和高速火箭滑轨,倾注了陈少中的大量心血。
1960年苏联突然撤回专家,中断订货供应,给建设中的航空工业造成很大困难,一些辅机产品成为紧急缺门。第一号的缺门就是螺旋桨。毛主席都感叹:“有了飞机,没有螺旋桨,上不了天”。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基建都下了马,但航空工业局领导认为必须上螺旋桨厂。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生产螺旋桨的550厂新建上马。陈少中和附件处的同志选厂址定点,又召开会议制订了550厂与320厂桨叶和桨毂的试制和移交进度,以及研究各厂技术人员支援550厂的问题。最初初教6和运5飞机的螺旋桨都是木制的,在研制金属桨叶代替木桨叶的过程中,得到陈少中全力支持,使金属桨叶在很短的时间内定型,转入批量生产。
在陈少中主持和决策下,这一时期航空工业重点新建了一批包括550厂在内的辅机骨干工厂,如125厂、135厂、133厂,利用大中城市工业基础和地区优势,再接纳一批有条件的地方工厂改建成辅机厂,如181厂、171厂及185厂;把部分航空工业学校改造转产成一批辅机生产厂,如155厂、351厂和161厂等。经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接收地方厂改造一批,拓展一批,转产一批,我国航空工业辅机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提高,产品逐步形成系统,元器件形成系列,具备了生产规模,为主机“齐装配套”创造了技术物质基础,试制、生产了1200多项产品,基本满足了为主机配套的要求。
在航空辅机生产发展过程中,陈少中不辞辛苦,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航空工业辅机发展的创始人和开拓者。由于他长期担负这一领域的领导工作,为航空工业辅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在背后都称他 “辅机王”。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8 19:21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人物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