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
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
1925年,随父母搬至成都市区青龙街的祖屋居住,先后进入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和成都县立中学校就读。
193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3年8月,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随后在校担任助教,在高济宇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1947年,在高济宇李景晟等教授的推荐下,申请到了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深造的机会,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的公派留学考试,先后师从斯万(Sherlock Swann)和约翰斯通(H.F. Johnston)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51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月,担任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2年8月,受到约翰斯通(H.F. Johnston)教授邀请,回到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工程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4年2月,接受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更能顺利加快投入生产。
1956年10月,回国后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从化学工程角度专门从事湿法冶金的研究室,担任室主任、研究员。
1958年—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
1978年10月—1983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年2月15日,陈家镛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暨绿色化工冶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举行。
2019年8月26日5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家镛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作了重要工作。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用湿法冶金方法处理中国难选金属矿,制备新型复合涂层粉末,多相反应工程以及金属、抗生素及酶的分离原理、技术及方法等方面,长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及开发工作,如研究出高效萃取分离钒与铬、铼与钼等的新过程。长期坚持生产自己研究成功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满足了中国国防工业的需要。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陈家镛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松谱早年曾开办私塾,陈家镛排行第四,是家中的长子。
1948年,陈家镛与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刘蓉在美国结婚,并同在伊利诺大学学习。
2005年1月26日,《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刊登照片声称他于2004年8月15日去世,陈家镛认为是有人在诅咒他,非常气愤、烦恼。使原告的精神遭受损害,故请求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承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赔偿原告的精神损失抚慰金5万元。
人物评价
陈家镛是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化工学科开拓者之一。他为中国湿法冶金学科的建立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评)
陈家镛作为著名化工专家,他辛勤耕耘,为推动中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中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之一,他坚持不懈,使中国的湿法冶金在很多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作为连续五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科学报》评)
后世纪念
2019年,为纪念陈家镛先生、传承科技报国和治学育人精神,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杨超教授发起并在湖南理工学院设立了“陈家镛院士奖学金”,旨在奖励和资助湖南化工、冶金专业品学兼优和家庭经济困难但自强不息的在学研究生,鼓励他们奋发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建功立业。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