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陈官短穗花鼓),山东省
广饶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陈官短穗花鼓原是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清朝时,广饶县陈官乡陈官村的张洪祥、张洪果跟随父亲张延水逃荒要饭,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打花鼓。另据商河县的张凤云、李喜平等老艺人传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立义兄弟与广饶艺人流浪到北京时学习并掌握了打花鼓技艺,随后便将这种表演形式传到广饶、商河一带的黄河下游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官短穗花鼓这一民间舞蹈得到重视,经过加工提炼后被搬上舞台,在这之后,陈官短穗花鼓由过去的要饭手段变成了一种艺术。
中国解放后,陈官短穗花鼓艺人吸收了戏曲的某些表演形式,如表演前先“打场”吸引观众,场面稳定后站于场地中央开始表演等。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陈官短穗花鼓的发展一度停滞,再加上众多老艺人相继离世,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陈官短穗花鼓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进入21世纪后,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张兆海带头对陈官短穗花鼓进行了创新。首先,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和适应大舞台演出,他们创新并改进了表演形式,突破了一人打镲伴唱、一人击鼓而舞的传统,改为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同时配以镲、锣、钹、唢呐和大鼓等伴奏,数人乃至几十人集体表演,表演形式更加活泼开放,气氛更加热烈欢快,更能营造欢庆的节日氛围;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陈官短穗花鼓不再是穷人乞讨卖艺的工具,祖辈流传下来的很多曲目已不适应社会形势,张兆海等人自编自创出数十首新曲目,陈官短穗花鼓已成为人民群众强身健体、欢度节日、歌唱美好新生活的重要载体。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传统陈官短穗花鼓由一人上场击鼓起舞,另一人击镲伴奏,表演时随意性较强。舞者敲击着“跑鼓点”做“二龙弹须”或“金丝缠葫芦”,上场绕场数圈,称作“打场”。待人群稳定之后,舞者站在场中央,表演正式开始。表演一般按单劈叉、双劈叉、黑狗钻裆、菊花盖顶、苏秦背剑、鲤鱼打挺、喜鹊登枝、神仙绊脚、神仙盘蹲、就地十八滚、老虎大撅尾等动作顺序进行,一个动作可做数遍。舞者做完动作后,原位站立敲击“短点”,然后选唱(也可由击者唱,或二人齐唱)《串九州》《报喜歌》《劝人歌》等歌曲(无伴奏),每唱完三句词,鼓镲击“短点”,然后再接唱最后一句。唱完后做出场动作,绕场走出扣手、卷白菜心、绕八字、左“月牙”、右“月牙”、吊花篮等图形,每走完一个图形,仍回场中央,接着做下一个动作。每次表演要做多少个动作,每个动作重复几遍,以及动作速度的快慢,则由表演者视当时的体力及现场观众的情绪等因素自行决定。表演完最后一个动作(一般都要做比较复杂激烈的动作,速度越来越快,打至高潮时刹住),向观众行礼致谢,然后敲击着“收尾点”走下场。
动作特征
陈官短穗花鼓的击打方法有它的特殊之处。舞者左手持鼓槌,在腰左侧打点挽花,而右手的穗缨子可甩至背后、胸前,运用跨腿、缠腰、跳步等动作,以鼓槌前、后、左、右、上、下准确地击打鼓面中心。舞者常运用绕腕击鼓、抡穗前击鼓、抡穗后击鼓、抖腕击鼓等动作,打出的各种“花点儿”清脆响亮,节奏欢快,非常动听。这两种鼓槌、穗缨子一同挽花击打法,比起单一的胸前腰间击打法要难。鼓在腰间是活动的,表演时如果没有高超熟练的技术就难以击中鼓面。因此,舞者必须以左臂肘压着鼓边,不让鼓摆动,左手腕又须灵活与右手腕同时舞花。
陈官短穗花鼓的鼓斜背在舞者腰左侧,不固定。这种不固定的斜背鼓,使舞者行动灵活,易于随时变换鼓位击打。但这种背鼓方法也给舞者的击鼓动作增加了难度,鼓在腰旁颠晃移动,鼓槌与穗缨子难以击中鼓面。
陈官短穗花鼓表演动作细腻传神,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艺术性,其注重腾、翻、窜、蹦,“腾”跳起时迅速干拔;“翻”转时双臂开合,借力转身;“窜”起后扒地有力;“蹦”时低矮下沉,突然爆发。舞者上下结合,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形成了统一的舞蹈动律和舞蹈内涵。
服装特征
陈官短穗花鼓表演者一般扎白方巾,系黑头箍。穿白色对襟上衣、蓝或黑色灯笼裤,腰系紫或黑色四喜带,穿洒鞋或黑圆口布鞋。
表演道具
陈官短穗花鼓表演需要的道具有花鼓、鼓槌以及铜镲。鼓长45厘米,直径20厘米;鼓槌有两根,木制,长22厘米,尾端系红色或棕色结上三组疙瘩的全长50厘米的软线绳,每个疙瘩上均挂有丝穗;铜镲直径20厘米,镲脐中间系一条40厘米见方的红绸。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陈官短穗花鼓说唱婉转、优美,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研究中国舞蹈文化艺术,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历史资料。
陈官短穗花鼓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愿望,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愉悦群众的身心、提高群众的修养有一定的作用。
陈官短穗花鼓表演中所唱的《串九州》《报喜歌》《劝人歌》《十二月》等小曲反映了爱情亲情、孝道礼仪、行侠仗义等主题,对东营市的文化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状况
陈官短穗花鼓动作难度大,因而流传不多。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陈官短穗花鼓人才匮乏,传承不力,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急需保护扶持。
传承人物
代表人物
张兰青,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鼓舞(陈官短穗花鼓),山东省广饶县申报。
传承谱系
(图片资料来源)
保护措施
广饶县成立了陈官短穗花鼓研究中心,专门从事短穗花鼓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同时组成专门的队伍学习演练陈官短穗花鼓,并在春节期间参加各地的民间艺术展演。
广饶县政府部门投资260万元,建设了陈官短穗花鼓地标性广场,同时,每年投入资金用于购买演出服装、道具及外出演出的经费等。
东营区大张小学组织成立了陈官短穗花鼓表演队,陈官镇中心小学成立了陈官短穗花鼓舞俱乐部,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短穗花鼓。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饶县文化馆获得“鼓舞(陈官短穗花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鼓舞(陈官短穗花鼓)》项目评估合格,广饶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6月21日,陈官短穗花鼓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东营日”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20年1月18日,陈官短穗花鼓在东营非遗贺年会县区展示周活动开幕式中进行了表演。
荣誉表彰
1956年,陈官短穗花鼓在山东省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1957年,舞蹈家张毅以陈官短穗花鼓为题材创作的《花鼓舞》在世界第六届青年联欢节中获得金奖。
1958年,陈官短穗花鼓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