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现代抽象艺术家,1960年生于中国湖南,89年毕业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现工作和居住于上海。
陈强的作品用一种纯粹的方式去作画,画面里,他利用好看的点、线、面唤起眼睛的知觉,也可以是说在他的画面里,那些点、线、面,那些色与块都在按照它们自身的愿望规律地、自主地生长着。他所致力的,是把原初的视觉找回来。
人物生平
现任教于上海建筑工程学校
陈墙在日记中写道:“人们的日常意识总是将读解的范围无限扩大,使得人们逐渐丧失或忘却了观看功能这一本能的存在”。
创作原理
视觉的单纯反应和图像的本质生命是陈墙最为关注的东西。他认为,人类的视觉功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观看和读解。一幅画,首先是为了被“看”的,其次才是披“读”的,也就是说,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是首位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等内在的涵义是第二位的。
当感觉与联想的信息占据中枢神经,视网膜和手却在纸或布的平面达成默契。这就是陈墙的抽象画的创作原理。
陈墙按照1619年德国人施奈尔建立起来的眼屈光成像理论,将视网膜和视皮层的连接点阻隔,操纵视网膜的感光机能,造成生理的批判性纯眼艺术。
从1990年开始的小幅铅笔平勾线条到现 在的巨幅云母珍珠颜色敷色,陈墙尽量中断
周围神经系统以外的综合处理机关介入他的工作。但除1997年以后背景平涂、或曲或直或圆的细节雷同的部分作品外,他的其他作品中,层次与层次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线、点与线、点之间,常有突破平均距离的对峙与对话。
在他每一个阶段的作品中,总有部分作品在画面中留白,这个留白部分大致保持眼睛的形状或是眼睛的变形,如果把“眼睛”内与背景一色的涂色,看作“切断联想的茫然无视”,它造成的观看就与“眼睛”造成了同状对应。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平均分配点、线、圈,眼睛的形状缩减为瞳孔形状,观看的视线不再聚焦到某个局部,注意力则被分散。
陈墙的作品在作品层面是安静的,作品中的动,是被有意放弃的强势部分对视网膜引导的视皮层的联系冲动。它们毕竟按捺不住。
创作历程
陈墙在他的学院训练时期就已获得了相当扎实的写实功底,毕业后,他放弃了那条已有太多人走过的路,开始了很长一段旨在探测自身极限的实验。
最初,他抱着排除“绘画观念”的目的在纸上涂了起来,刻意的造型和预想的设计被抛到脑后,笔在纸上下意识地动,手为了眼睛的需要不停地劳作着,陈墙有时觉得自己只是在“做记号”。
89—91这三年间,他涉猎了各种自由形式的可能性,千差万别的图像背后也渐渐显现出属于他个人的性灵。对综合材料的尝试也是始于此时,纸张质地的微妙差异以及油、水、胶的渗化和排斥都使他非常着迷,这一期间,他的这些实验小品数以千计。
93年,是陈墙树立风格的重要时期,技术手段也随艺术符号的明确化而初步成型,但轻松随意的样式可能导致的草率也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问题在94年得到了解决,陈墙开始对“装饰”有了特殊的兴趣。他认为:“纯粹的装饰能将‘观看’从‘读解’中解放出来。似乎装饰是为观看而存在的。”
此时,画面上开始出现规则有序、平衡对称的图形,由弧形的线条所组成的框架编结而成,线条上覆盖以繁密的圆点群。从做底开始,陈墙的劳作过程就充满着冲突与平衡,规则的网格与轻快的笔触层层重叠,图形的正与负、加与减、覆盖与消解,呈现出一连串、一系列的堆积与中和,这种游戏式的过程,极端复杂而又充满智慧。
95年以来的近 期作品,色彩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媒介由纸张转向布面,尺寸也有所增加,制作方式则走向新的极限。精致华丽而不失灿烂、奇异迷幻而不失唯美,透过这些错综复杂得令人眩晕的图像,己不难看出陈墙所独有的超常耐心以及精确的整体控制能力。
至此,以颠覆“观看一读解”关系为初衷的努力已经逐步演化为对视觉极限的挑战。同时,对“装饰”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也淡化了“纯艺术”和“工艺”之间的固有边界,陈墙正以一种奇特的态度进入一块罕见的“中间地带”。照片和印刷品已经不可能再现这种惊人的“观看”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观看者一定要面对原作才会明白,陈墙是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情。
成就荣誉
个展
2004“陈墙个展”ZEIT-FOTOSALON日本东京
1995“陈墙个展”上海美术馆
群展
2004“龙族之梦”爱尔兰现代美术馆都柏林爱尔兰
“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2003“形而上2003--上海抽象艺术邀请展”上海美术馆
“念珠与笔触”北京
2002“节日”,上海
“抽象新世说--2002上海抽象艺术群体展”,上海
“形而上2001——上海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
2000“上海2000”美国芝加哥
“2000上海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上海美术馆
1999“都市印象——99上海抽象艺术沙龙邀请展”上海
“新上海抽象艺术展”上海
“乌江缘——当代艺术家作品邀请展”贵阳
“99上海青年大展”上海
1998“上海、台北、香港当代艺术展”台湾,香港
1997“当代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上海
“庆回归、当代艺术展”香港
“无形的存在——抽象艺术展”上海
1995“在中国——纸本作品展”德国慕尼黑
1994“94架上图像资料展”上海
1992“上海油画艺术展”上海
1991“中国上海现代画家油画展”日本
1989“89美术作品展”上海
“庆祝上海解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海
创作形成
陈墙使一些朋友知道,今天的绘画样式,是他在一次打电话时的偶然发现:
“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在电话里谈论有关婚姻问题。
据说婚姻问题很复杂。
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
我的手在一张空白的卡纸上勾点着什么。
看来婚姻的确很复杂。
我们谈了大概一个下午。
第二天我发现昨天我在打电话时点出的那些图案居然让我吃惊。
这是什么?——圆点和圆点接着圆点。
我开始坐立不安。
这对于我自绘画以来的眼睛来说真是大神奇了。
我开始经常打电话。除了婚姻,还有热带鱼为什么会游弋。
冬天为什么冷啦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后来我发现:大脑在忙着打电话的时候,手才开始学会了单纯。
看来在日常的大脑之外,还有一个属于绘画之手的大脑。
它不受日常的那个大脑支配。我在1990年以前的时候,那只日常大脑支配的手只会画一些象婚姻一样日常的东西。
难怪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看懂你的画呢?
我说:其实婚姻并不复杂,只要你别用绘画之手的那个大脑去想婚姻问题就行了。”
外界评价
陈墙的作品是前卫的,那是一种真正的前卫,而不是被人在服饰、化妆、流行音乐等领域用滥了的伪前卫,他的画精致高雅,色彩沉静而不失明丽,图案是民族性的,但那种随意性的铺张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细看画面中每个“细胞”的组成和联接,会发觉他每一笔画的非常用心,小笔触是积蓄着饱满的情绪的。在他的线条中,看似如几何形,但是于一顿一挫中、一扬一抑中、一合一并中,勃发出生命的节律和对生命的感知,还有对世界的体验。所以他不是一个冷漠的画家,而他始终与人文环境和艺术理想保持着共同的呼吸。
陈墙的创作是缓慢而耐心的,如同做学问一样,他通常在一块画布上涂上底色,用墨克笔或油画笔一笔笔画上去,最后罩一层透明涂料。一幅比较大的画需要画一个月。他的画没有纵深感,只给人一种平面的感觉。现代艺术家有这样的宣言:现代艺术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三维空间打破,只留下一英寸的空间,给人一幅纯粹的,具有装饰效果的图画。在前不久的上海抽象艺术邀请展上,陈墙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画家努力地在一英寸的空间里表现美,然后引领你走向心灵的故乡。 陈墙为人谦逊,说话时显得有点腼腆,不过常常能说出一些让人激动或大笑的话,陈墙的举止有些书卷气,他的画却让人感到很亲近。
合作画廊
亦安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