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良,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
人物经历
1938年6月3日,陈国良出生于安徽颍上。
1956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
196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
197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
1981年—198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作访问学者。
1995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2009年,兼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
2024年7月,担任“主权级大模型”创新联合体共同学术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国良在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的成果,包括分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Benes网络选路算法、VLSI平面嵌入算法、网络最大流算法、装箱算法的平均性能分析等。在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并行算法—并行机结构—并行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研制了安徽省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与淮河流域防洪防污调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截至2016年10月,陈国良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
截至2019年12月,陈国良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基金等科研项目。
截至2016年10月,陈国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和教材一等奖、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一等奖。
人才培养
陈国良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实际应用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方法。”他时常说,一所高校,做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高水平的学者、科研骨干都应该给学生上课,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过程,追求到本质。”
陈国良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在创建《并行计算》课程过程中,提出了“并行计算”应涵盖“并行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和“并行编程”三大内容的创新的课程体系;出版了配套的《并行计算系列丛书》作为教材;完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及内容;建成了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实验室里,“每月三问”是陈国良多年培养研究生坚持的一项不成文制度。“上次布置的工作完成如何?手头正在做什么?下步打算干什么?”每月三次的赤诚谈心,每个学生都要回答他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他把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谈话交流情况、学习和科研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都清晰地记录在自己专门准备的大本子上面,并为每个学生登记编号,建立个人档案,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任务。他说:“这样便于对研究生培养实现过程管理,以免学生‘放羊’,管理缺失,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建设过程中,陈国良教授积极提供建议,并亲自为软件学院的学生授课,为软件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陈国良教授20多年来系统地开展了并行算法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提出了并行算法研究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形成了“并行算法——并行计算机——并行编程”一体化研究体系。在非数值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评)
陈国良院士是中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率先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是中国并行算法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的重要基地,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在中国国内外从事算法与高性能计算研究的高级人才。(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评)
“他是一个勤勉和忘我的人。他是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典范。”(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院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