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棠,又名章元,1931年5月出生于
云安区富林镇云利村,三岁丧父,与母亲卢氏相依为命,幼时即随外祖母家生活。陈喜棠学习聪明,记性好,表达能力强。读小学时,他随老师读两遍,便能过目不忘。1944年考入云浮中学读初中,随后转学肇庆中学,一直当学生会主席。有一年放假回家,他随村民到邻村河邦圩听群众宣传大会,适逢主持人是他认识的在云浮师范读书的同乡,临时邀请他在大会上补充几句,陈喜棠站到主席台上即席发表演说,博得乡亲们阵阵掌声,曾听过他作报告的老人如今仍记忆犹新。又有一年,村中一子弟名礼鼎,读书欠努力,欲弃学,礼鼎母亲便找到陈喜棠,求他冒名礼鼎到新兴县天堂应试,结果在应试同学中获第一名。1950年陈喜棠中学毕业,考上了国立
东北大学,其攻读水利系的叔父荣桂与他上下届。远在异乡,叔侄同读一学校,在村中一时被传为佳话。
1954年大学毕业,陈喜棠经学校推荐,由中央人事部和中央文教部分配在北京工作,不久,国防科工委成立智囊团,陈喜棠被聘任为专家。一天,陈喜棠被领导突然找去谈话,说他被中央组织部“点将”,工作单位是774号,报到地点在774号基地。陈喜棠意气风发,与一批来自全国高校的精英秘密赴基地。可基地条件十分恶劣,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和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风沙吹过,加上剧烈的高原反应,令他强壮的身体也一度支撑不住。因为工作绝密,连母亲、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同事之间也从不讨论工作外的事,更不能与不是同组织的同事谈论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是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偶尔能看上一场电影,就是最大的乐趣了。回想起这段峥嵘岁月,陈老深有感触地说:“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是自己的荣幸,但我也实在太平凡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我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微不足道。”
四季变化没有给陈老带来什么影响,但文革政治风云却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1968年陈喜棠在
第四机械工业部某兵工厂任总工程师,正带研究生承担一项科研任务。但一夜之间他却变成了剥削农民的地主。从北京遣送回云浮老家,向群众认罪。他住在大队部,上午打扫周围卫生,有时到农场除草,乡亲们都不敢接近他和他说话。但有一天深夜竟有人偷偷走到他窗前说:“喜棠,你无罪,不要害怕,你不是地主,自小离家又没有收过租,哪里是地主?”也有人白天借故扫地走近他面前说他坦白得好,改造得好,乡亲们不会伤害他。原来上级也有政策规定,对他只准文斗不能武斗,他就把检讨材料据理分析,写成厚厚的像一本书,批斗时就按章照读,因为太长,往往读到一半就停下来。批斗一个月后,他被送到县城武装部继续改造。一位县领导看到他当时工资每月有86元,比当县长的还要高,认为不可轻率对待,就加强了防范和保护,特殊招待。1972年他恢复了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带领科研人员经常出国考察或参加国际大型研讨会,曾有国家以优厚待遇挽留他在国外工作生活,他都一一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