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仁
民国华侨外交家
陈友仁(1875-1944),曾用名“尤金”,客家人,祖籍广东兴梅地区,出生于中美洲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1913年任交通部法律顾问、英文《京报》总编辑。1922年起任孙中山外事顾问、英文秘书。192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1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先后任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3年参加福州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后流亡巴黎。1938年回香港参加抗日活动,香港沦陷时被日军拘禁押解到上海,多次拒绝参加汪伪政府。1944年在上海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就读于市立学校。后考入西班牙港圣玛丽学院攻读法律。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关心并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斗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年底回国。
1912年初到北京, 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法律顾问,不久去职。
1913年任北京英文《京报》总编辑, 积极反对并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
1917年因写《出卖中国》一文揭露段祺瑞卖国密谋被捕入狱。获释后南下广东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1919年作为南方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
1920年夏回国到上海主办英文《上海时报》,宣传进步思想。
1922年任孙中山的外交顾问,参加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的会谈,积极促进争取苏联援助中国革命。此后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1924年冬任孙中山英文秘书,随孙北上天津、北京。
1925 年3月在孙中山病逝前一天,为孙中山起草了《致苏俄遗书》。后任冯玉祥创办的中英对照的《民报》主编,同年底南下广东。
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 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不久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同年底随政府迁都武汉,仍任外交部部长。积极支持北伐战争和反帝反殖民统治的斗争。
1927年初主持了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迫使英国代表签署有关协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继续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7月反对汪精卫清党反共, 同宋庆龄等脱离国民党活动赴苏联莫斯科访问,此后旅居西欧。他是大革命时期坚定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
1931年2月回香港,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台,他任重新组织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不久被迫辞职到上海。
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失败后受到通缉逃到香港,后去巴黎定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到香港。
1938年10月与宋庆龄、何香凝等联名通电批评蒋介石独裁政策。1941年12月在香港遭日军逮捕,不久押解至上海。严词拒绝日伪当局多次诱降,一直被软禁。
1944年5月2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亲属成员
父亲:陈桂新客家人,曾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贴身侍卫。
母亲:玛丽,华裔商人梁兴之女,陈桂新与玛丽育有6个孩子。
小儿子:杰克(陈依范),陈友仁与爱茜之子,漫画家。
孙子:陈一文、陈杰一。
儿媳妇:陈元珍(陈依范的第三任妻子,1958年结婚)。
1930年,陈友仁与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之女张荔英在巴黎结婚。当时,张荔英正是青春年少,她却执意要嫁给长自己近30岁、她眼中的“天下第一美男子”的陈友仁后,两人婚后感情甚好。1941年,夫妇二人在香港一同被日军拘捕并被转押送至上海,长期遭到软禁。陈友仁逝世后,张荔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被释放,后移民到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地,90年代去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9:3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