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生
中国记者
陈博生(1891年—1957年),男,字渊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国记者、政治人物。中国著名报人,“台湾地区立法委员”。他是五四运动前后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入中国的重要人物。
个人经历
陈溥贤早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经济系。在日本期间,他和李大钊均为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委员,并且均为1916年春设立的中国经济财政学会责任委员(责任委员共有六位)。毕业后,他在欧洲和美国游学。1916年前后,他归国,和李大钊一起进入了《晨钟报》(为《晨报》前身)社任编辑,后任《晨报》主笔。1918年底,他作为《晨报》特派员赴日本,观察巴黎和会前日本朝野态度,采访吉野作造等人的“黎明会”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及工人运动的状况。
五四运动前夕,陈溥贤归国,从1919年4月起,他以“渊泉”为笔名撰写文章介绍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任《晨报》总编。1919年7月至8月,他再次以特派员身份赴日本东京进行采访报道。
1920年底,他作为《晨报》驻英国特派员赴英国,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报界首位驻欧洲特派员。1922年,他归国,在北京《晨报》继续任职。1924年,他因为抨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而遭到冯玉祥所部缉捕。1928年,《晨报》停刊,他随张学良到中国东北,此后任《民言报》主笔、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顾问等职。1930年,他任北平《晨报》社社长。1930年1月30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北平分会成立,胡适、成舍我、陈博生等当选执行委员。
后来陈博生加入了中国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1936年5月,他任该社驻日本东京特派员(刘尊棋为助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国,任中央通讯社总编辑。1938年到1948年,他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年12月,他改任《中央日报》(重庆版)社长兼主笔。1942年后,他仍任中央通讯社总编辑。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代表中央通讯社参加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的受降仪式。
1946年,陈博生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后,他任中华民国立法委员。1949年,他随中央通讯社撤往台湾。1950年6月,他辞去中央通讯社总编辑职务。
1957年8月13日,陈博生在台湾逝世。陈博生病逝后,台湾新闻界曾专设“陈博生奖学金”,奖励新闻界成绩优秀的青年。
个人作品
陈博生翻译有《马克思经济学说》。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1 17:0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