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晖
海南社科联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剑晖,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资深特聘教授,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散文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散文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广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审专家。
简介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特聘一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终评评委、“华语民间文学第一奖”——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散文研究会理事、广东现代文学研究会、广东散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东方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社科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出版著作
陈剑晖教授主要从事散文理论、文学思潮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方面,贡献与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散文文体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诗性散文》、《文学的星河时代》、《文学的本体世界》、《新时期文学思潮》、《海外华文文学史》(合著)、《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合著)、《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等9部学术专著。另外,与杨羽仪合编《广东五十年散文精选》,主编粤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2版。
《散文文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教出版社,2005年。
《诗性散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文学的星河时代》,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
《文学的本体世界》,南海出版社,1995年。
《海外华文文学初编》(合著),鹭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海外华文文学史》(合著),鹭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与宋剑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
广东五十年散文精选》(与杨羽仪合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2版(粤教版选修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代表论文
近年来,陈剑晖教授连续在中国社会科学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发表3篇长篇学术论文。分别为:《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1.8万字,2001年第5期);《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1.9万字,2005年第1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1.9万字,2009年第2期)。这三篇论文,均以头条位置发表,有两篇被《新华文摘》作为重点文章转载(标题上封面,2002、1;2005、9),其中二篇还在《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
据了解,《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被《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转载9千字,标题上封面,此外还被台湾《文讯》2005年第1期转载,同时被引用20多次。该文还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冰心优秀作品奖·理论奖”(不分等级)。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广东省文学评论奖”(不分等级)。《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转载8千字,标题上封面。同时被《当代作家评论》等多家国内报刊摘登,并被引用近20次。该文还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发表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4月15日摘登4千字。
此外,在《文学评论》发表学术论文5篇,在《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80多篇,约200多万字。其中有10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先后有“中国现代散文文体形态研究”、“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研究”、“岭南文化与岭南散文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海外华文文学史”等多项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出版图书
获得荣誉
曾先后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教育部)、“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庄重文文学奖”、“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广东省文学评论奖” (广东省作家协会)等,计有十五项。
社会影响
陈剑晖教授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现有多部现、当代文学史介绍、评价了陈教授的学术研究。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周海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称其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批评界比较活跃的学院派代表人物”。此外,冯光亷的《中国现代文学分类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丛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黄修已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也对他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主要论文
《散文“真情实感”之辨析》,《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现代散文叙述模式的演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评〈中国在梁庄〉的成功与不足》,《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
《以强悍的姿态和诗性品质穿透现实——关于当下散文写作的几个问题》,《文学与人生》2012年第3期。
《重新审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
《历史地理解散文的“真情实感”》,《名作欣赏》2011年第6期。
《现代批评视野与诗性散文理论建构》,《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为三十年散文一辩》,《南方文坛》2011年第2期。
《创造散文语言的新秩序》,《文艺评论》2011年第7期。
《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当代散文的前途》,《当代文坛》2011年第5期。
《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现代散文分类之我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执着与坚守精神的象征——方修的人格色彩、心灵特质及马华文学史研究》,《华文文学》2010年第2期。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名作欣赏》2010年第12期。
《论杨文丰科学散文的美学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英文)》,《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论当代散文创作的现实性问题——兼及当下的一些散文现象》,《文艺评论》2010年第5期。
《文体的内涵、层次与现代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论主体文体——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研究之一》,《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新时期散文观念与散文论争》,《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
《巴比伦塔与散文的推倒重建——驳周伦佑的〈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文艺争鸣》2009年第6期。
《卓荦孤绝谁识君?——读〈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
《激情与闲适中的生命变奏——评高洪波的散文创作》,《南方文坛》2009年第4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时代文体与文化文体》,《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沉稳平静中的奋起与繁华——当代散文60年》,《名作欣赏》2009年第30期。
《散文天空中的绚丽星光——关于90年代思想散文的考察》,《文艺争鸣》2008年第4期。
《让诗性穿透历史的苍茫——评冯艺的人文地理笔记》,《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新时期散文观念与散文论争》,《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散文的真实、虚构与想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思想的方式和质感——读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刺痛人心的回忆——黄修己教授的〈我的“三角地”〉》,《全国新书目》2007年第3期。
《喧嚣世界中的和谐澄明——谈王兆胜的散文随笔》,《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散文的难度是思想的难度》,《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王兆胜散文批评论著品读》,《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
《散文的诗性之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论散文的叙述诗性》,《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散文理论的春天何时到来?——对散文核心范畴的一种阐释》,《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论散文的诗性智慧》,《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
《文体变革与现代散文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新散文往哪里革命?——兼与祝勇、林贤治商榷》,《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余兴笔墨“编辑心”——读林利藩先生〈余兴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生命性灵中的湘楚浪漫——读熊育群散文集〈春天的十二条河流〉》,《南方文坛》2006年第6期。
《论当代散文思潮的发展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五四”时期的“性灵”散文思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构建新的散文理论话语》,《学术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2期。
《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论散文的诗性意象》,《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论散文结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诗性散文的可能性与阐释空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论散文的诗性意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关于散文的几个关键词》,《文艺评论》2004年第1期。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论散文的诗性语言》,《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论“诗性散文”》,《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散文的文化诗性》,《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
《论散文作家的人格主体性》,《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论诗性散文——兼谈散文与诗歌的异同》,《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思与诗:关于散文精神性的探询》,《文艺评论》2003年第3期。
《论散文的生命诗性》,《长城》2003年第5期。
《散文的文化本体性与审美性》,《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价值重建:重铸文学的理想和精神──价值重建与二十一世纪文学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杰出的马华文学史家方修》,《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回归古典——对90年代批评的反思及对新世纪批评的展望》,《文艺评论》2001年第5期。
《综合:21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文艺评论》1999年第4期。
《现代性:百年文学的艰难历程》,《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泰华文学二题》,《华文文学》1998年第1期。
《越华诗歌的历史回顾及发展方向》,《华文文学》1998年第3期。
《跳出“知青情结”》,《南方文坛》1998年第4期。
《回归古典——对九十年代批评的反思及对新世纪批评的展望》,《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回归古典──对九十年代批评的反思及对新世纪批评的展望》,《新东方》1998年第3期。
《语言的魔力》,《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论张挥的微型小说》,《华文文学》1997年第1期。
《马华文艺的拓荒者刘思》,《南方文坛》1997年第2期。
《记忆:重建世界的一种方法——《马桥词典》解读》,《文艺评论》1997年第3期。
《三度情感空间与戴小华的文学创作》,《南方文坛》1996年第6期。
《话说蒋子丹其人其文》,《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关于海南人文环境建设的若干思考》,《新东方》1995年第1期。
《论90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文艺评论》1995年第2期。
《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随笔的札记》,《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八十年代泰华散文的勃兴与思想艺术指向》,《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3期。
《古为今用的杰作──评霍雨佳“智慧四书”》,《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新马文学史家方修》,《琼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热带型的小说家苗秀》,《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新加坡著名诗人周粲诗歌的独特世界》,《河北学刊》1993年第2期。
《心灵世界的探索——论柯振中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1993年第1期。
《陈若曦小说论》,《浙江学刊》1993年第3期。
《司马攻散文论》,《华文文学》1992年第2期。
《淡而有味——谈岭南人的诗歌创作》,《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2年第2期。
《王维山水诗中的电影描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梦莉:涓涓流淌的爱情之河》,《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寻找红土地》,《天涯》,《1992年第3期。
《吴岸:生活和诗的“旅者”》,《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文学的定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王维山水诗中的电影描绘》,《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文学的生命之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关于文学本体论的哲学思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发展、创新、突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形式化了的叙述本体——走向本体的文学之四》,《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符号化了的小说语言》,《文艺评论》1989年第2期。
《走向本体的批评》,《文艺争鸣》1989年第1期。
《论心理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研究之一》,《文艺评论》1988年第1期。
《新象征主义诗潮——现代现实主义研究之二》,《文艺评论》1988年第2期。
《文学本体:反思、追寻与建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4期。
《心理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研究之一》,《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寻根文学”之我见》,《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论感觉意象小说——对一种小说艺术思潮的剖析》,《文艺评论》1987年第4期。
《〈文学的星河时代〉》,《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6期。
《反思:从悲怆到寻根的整体性蜕变——《新时期文学思潮综论》之一》,《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哲学: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倾向》,《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时代大潮中涌起的青年批评群体》,《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艰难的起飞——略谈我国近年来的传记文学》,《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这里有一片椰林》,《天涯》1986年第1期。
《骚动与喧哗——新时期文学思潮一瞥》,《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6期。
《写出自己的情调和色彩——论岑桑的散文》,《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柳嘉的山水游记》,《韶关学院学报》1986年第Z1期。
《批评,在新的审美座标上——全国青年评论家评论研讨会》,《天涯》1986年第3期。
《我的文学批评观——广东青年文学批评家十人谈》,《学术研究》1986年第5期。
《文艺批评的新信息》,《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再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流派》,《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文艺思潮:概念、范围及其意义新探——《新时期文艺思潮漫论》之一章》,《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流派观念的再探讨》,《开放时代》1985年第6期。
《驼铃声里的人生进行曲——简论蒙古族作家佳峻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
《向着生活的深层开掘——评陈国凯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再论岭南小说风格》,《开放时代》1984年第6期。
《文学评论,应加强审美感受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论心态小说的兴起与发展趋势》,《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
《论紫风散文的艺术个性》,《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老兵与学者的散文——苏晨散文浅说》,《读书》1983年第11期。
《岭南小说风格试论》,《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借鉴外国与继承传统》,《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岭南散文风格初探》,《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谈秦牧散文联想的特色》,《天涯》1980年第1期。
《艺术,应当是美的——徐志摩诗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参考资料
陈剑晖.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官网.2019-02-2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5 12: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出版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