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寒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原书记
陈克寒(1917年7月-1980年7月10日),出生于上海,浙江慈溪人,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西安事变后,进中共创办的红色中华通讯社西安分社工作,次年到延安新华通讯社总社,参与创办《解放》周刊。后在福州、上海、重庆、西安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历任汉口《新华日报》驻华北特派记者、《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总社广播科科长、新华总社第一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社长、中原大学新闻班主任等职。1948年冬回新华社总社,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总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残。病逝北京。著有《晋察冀印象记》等。
人物生平
陈克寒,是慈溪县慈城镇人(今属宁波市江北区),1917年 7 月出生于上海。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福州、上海、重庆、西安等地作党的地下工作。西安事变后开始从事新闻事业,是红色中华社西安分社主要工作者之一。1937年3月到延安,在新华社工作。1938年春夏之交,由延安被调任汉口《新华日报》特派员。当时南京失陷,日本侵略军继续向徐州武汉进攻,人们对抗日前途疑虑重重,国民党所办报纸不报道或很少报道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战况,更不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况。7月,陈克寒不畏艰辛,长途跋涉,经过一个月,对八路军进入华北抗日前线后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作了全面调查后,由同蒲路北段绕道返抵武汉。
个人作品
陈克寒写了题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的通讯,从8月26日起,至9月16日,在《新华日报》上连续刊登。陈克寒在这篇通讯中,从各个方面详细报道了边区的巩固与扩大,介绍了《成长中的抗日民主政权》、《边区的经济贸易政策》、《伟大的农民运动》、《走向解放的边区妇女》、《各种民众武装组织及其威力》。《新华日报》在8月27日为刊发陈克寒的通讯还发表了《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的社论。
与此同时,陈克寒还以饱满的热情深入敌后,采访八路军、游击队驰骋战场的生动战绩。5月13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他写的晋西通讯《大战午城镇》,着重介绍了午城血战实况。八路军浴血奋战五昼夜,取得了此战役的伟大胜利:毙敌800余人,生俘10余人。7月以后,八路军在晋南又连续取得了三次重大战果,陈克寒以生动的笔触写了《晋南大捷战之始末》的战地通讯,8月27日、28日,《新华日报》连续刊登了这篇通讯。此外,陈克寒还写了《冲过同蒲线》、《游击生活三个月》、《抗战中的山西》、《晋南豫北游击区》、《华北游击战现势》等等,以本报专电、战地通讯等形式,通过《新华日报》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敌军兵力,给正面战场减轻压力的实况,使广大人民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前途,“中国不会亡”、“中国有希望”的信念得到加强。
武汉失守后,陈克寒离开武汉,到敌后晋东南地区,创办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先后任总编辑和社长。1945年2月被任命为延安《解放日报》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新华社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在新华社总社工作,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1952年后,先后调到出版总署、文化部和中共北京市委等部门作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残,1980年7月10日病逝。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0 15: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