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瑞(1914年9月24日-1996年1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他四次转战
陕南,为创建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
毛泽东同志誉为
红军的“陕南王”。
人物简介
陈先瑞(1914—1996.1),安徽金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他四次转战陕南,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红军的“陕南王”。
陈先瑞15岁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中队长、二二四团营政治委员、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鄂陕边游击总司令、红七十四师师长。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陈先瑞任留守处主任。不久,一一五师留守处改编为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陈先瑞任团长,担负起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留守处决定陈先瑞任警备第一旅副旅长。1941年8月起,陈先瑞任警备第一旅副旅长兼警备第四团团长,不久入抗大学习。其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召见陈先瑞谈话,对其作出高度评价。
率部挺进豫西建立豫中抗日根据地
1944年10月,为了统一领导和指挥河南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戴季英为书记的河南区党委和以王树声为司令员的河南军区及河南人民抗日军。陈先瑞任河南区党委委员、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第四支队一起,由延安经佳县东渡黄河,继而由吕梁经太岳于垣曲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发展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5年2月26日,陈先瑞率部随王树声司令员到达登封白栗坪地区,与皮、徐支队会合。2月27日,陈先瑞率部与尾随而来的1000多名日伪军进行血战,使敌人狼狈逃回洛阳据点,为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直属机关的安全驻扎扫除了障碍。3月2日,河南军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豫西三地委、三专署,陈先瑞任党委书记、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不久,陈先瑞在临汝建立豫中军分区,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辟了豫中抗日根据地。
1945年5月,陈先瑞率部随王树声司令员,离开大峪抗日根据地,在虎头街渡过汝河到汝州南部活动,先后在汝河南岸的蟒川镇娘庙村、寄料李店村分别成立临汝县抗日县政府。不久,王树声率领一部分部队返回大峪根据地。6月,陈先瑞率部相继打下了汝州南部及鲁山县以西的襄河、上汤、中汤、赵村等广大地区,直逼南召县的马市坪,建立了鲁山、南召2个县级政权、5个区政府。受河南军区党委委托,陈先瑞同驻守在马市坪国民党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在一个河滩上进行2个多小时谈判,达成了双方停火、互不侵犯、互通情报、共同抗日的协定。这次谈判对后来争取高树勋部起义起了重要作用。
南下桐柏解放后率部抗美援朝
1945年10月,为了避免内战,陈先瑞奉命率部随王树声司令员撤离豫西,南下桐柏山,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三旅旅长。后任桐柏军区副司令员、豫南军区司令员,参加了桐柏战役。1946年2月,陈先瑞任第十五旅政治委员。一年多里,他率部坚持陕南斗争,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向华北、西北的进攻;任第三十八军副军长时,率部歼敌2.5万余人,有力配合了西北野战军和刘邓大军主力的作战。1948年春,陈先瑞先后任豫西军区、陕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十九军副军长,围剿国民党残部和地方土匪,歼敌数千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陈先瑞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1970年12月,中央改组北京军区,陈先瑞主持军区的日常工作。1975年10月3日,陈先瑞任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同时担任中共成都军区委员会书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先瑞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9年1月3日,陈先瑞因病调任兰州军区顾问,1981年1月离职休养,1982年任红二十五军战史修改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82年9月,出席了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1986年4月,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先瑞念念不忘老区人民,曾对老伴和孩子们说,逝世后,将部分骨灰撒到鄂豫陕苏区,不作任何标记,也算回归故里。国务院成立全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委员会时,陈先瑞被选为顾问,重点抓老区的经济开发和建设。1996年1月,陈先瑞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同年5月,陈先瑞的部分骨灰被撒到鄂豫陕苏区的山山水水,未留任何标志,与革命老区人民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