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玉(1212—1279年),字德公,一字德翁、德韬、德翰,号碧栖。仙居(今属浙江)人。历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一生著述颇多,他以《游志编》抒发志向,编著了中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他以《
菌谱》求真知,由此诞生了世界第一部菌类植物专著;他以《淳祐临安志》留名,主持修纂了中国著名的,被人称道的方志。
人物生平
嘉定五年(1212)出生于城南黄村(今浙江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附近)。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每有心得,必记之。
宋绍定三年(1230年),陈仁玉考入全国最高学府京都太学,与理宗皇帝贾贵妃胞弟
贾似道,皇后谢道清胞弟
谢奕修以及名儒王亚夫,仙居
吴坚,同师受业。宋绍定五年(1232年)恰逢大考佳期,其父陈清卿猝然病故。他在家守孝三年,失去第一次科考机会。陈仁玉利用守孝期间,感受江南湿地的温润,仔细观察野生食用菌的生长与繁殖,悉心探究食用菌的内在奥秘。
淳祐三年(1243)秋,辑成《游志篇》,荟萃历史名流游览泰山、沂水、武夷、秦淮、象山等名山大川的游记,凡88篇,看兴致。同年又写成《永鉴稿》。仙居盛产合蕈、
稠膏蕈、栗壳蕈、
松蕈、
竹蕈、
麦蕈、
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
鹅膏蕈等11种食用菌,陈仁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写成《
菌谱》。此书为目前所知的世界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被编入《
四库全书》。
淳祐九年(1249),受临安知府
赵与 之托,负责纂辑《淳祐临安志》。他先与通判吴革,吴调迁后又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以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儿,总之数十万言,亦略备。”十年十二月,书成。该书为中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和宋代临安史很有参考价值。后任误为施谔纂辑。近年
洪焕椿发现了《
永乐大典》收录德陈仁玉《淳祐临安志序》,方在其《
浙江方志考》一书中予以更正。
淳祐十一年,陈仁玉以“白衣”受诏为筵讲官。开庆元年(1259),赐同进士出身。九月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历任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德祐元年(1275),谢太后下诏降元。陈仁玉时已告老归寓台州。与权知台州事王钰相议拒招,并招募义民筑城,死守台州。景炎元年(1276)二月城坡,王钰战死。陈仁玉退隐黄岩石圹山中。越三年,郁郁离世,临终戒子孙永不仕元。后移葬城郊南峰山桃花洞侧。
历史评价
●他是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作者 ●他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
●他的高风亮节更为世人所称道,拼死不当亡国奴的故事至今流传
●他是仙居人,南宋著名植物学家、方志学家、文献学家、书法家
沿着长满荒草的残破台阶拾级而上,历经700多年的石碑静静地沉睡于野草中。
这是仙居县下各镇怀仁路南村隐真宫遗址所在地,南宋学者陈仁玉留给后人的一块珍贵石碑就位于遗址内。时光的侵蚀、战争的硝烟,除了一部闻名世界的《菌谱》,一句留传至今的“子孙世世无仕元”,这位学者留给世间的印记已不多。
南宋的仙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崇尚道教的历代南宋帝王对这“神仙之宅”青睐有加,据说当年的隐真宫大兴土木,也是因了皇帝的恩赐,陈仁玉在隐真宫留下了《隐真宫庄田记》石碑。这石碑,成为研究陈仁玉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
一块历经风雨沧桑的石碑,诉说学者陈仁玉的铮铮铁骨。
陈仁玉著《菌谱》,成世界第一人
公元1245年(宋淳祐五年),又细细审阅了一遍书稿的陈仁玉长舒一口气,推开窗,窗外新鲜的空气涌进来,他贪婪地深吸了一口。
还留有墨香的文稿放在案上,为了撰写《菌谱》,陈仁玉在深山老林里不知转了多少圈。有时候,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品尝一种新品种的蕈。
1245年的陈仁玉只知道埋头研究,他可能不知道,他所撰写的《菌谱》,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食用菌专著,收载于《四库全书》,成为中国植物学研究上的一个骄傲。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菌类植物专著,《菌谱》被载入中国史册,历年教科书都有提及。
《菌谱》的诞生其实和陈仁玉的出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地处山区的仙居盛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11种食用菌,从小就喜游历的陈仁玉对家乡的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完成了《菌谱》。
仙居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峋对陈仁玉的一生颇有研究。他认为,陈仁玉在学术上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菌谱》一书上。《菌谱》一书共11篇,详尽介绍了11种食用菌的生存条件、形状、颜色、味道和食法。篇幅虽不甚长,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故被编入《四库全书》。此书开创了世界菌类植物学的先河,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和清代吴林的《吴蕈谱》都是在陈仁玉《菌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编著我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
陈仁玉的才华不仅仅体现于对食用菌的研究上。
喜游山玩水的他一生游览了泰山、沂水、武夷、秦淮、象山等名山大川,每到一处,他必写游记,借其抒发志向。
淳祐三年(1243)秋,陈仁玉把自己历年所写的游记进行编撰,辑成《游志篇》,一共88篇。《游志篇》成为我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该书荟萃历代名流游览名山大川的游记,其目曾转载于元代知名学者陶宗仪《游志续编》卷首,颇具文史价值。
张峋告诉记者,陈仁玉一生著述颇多,他在学术上的贡献,还体现在《淳祐临安志》的编纂上。淳祐九年(1249),陈仁玉受临安府委托,负责纂修《淳祐临安志》。他先与通判吴革,吴调迁后又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以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儿,总之数十万言,亦略备。”
次年书成付梓。该书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和宋代临安史很有参考价值。后任误为施谔纂辑。近年洪焕椿发现了《永乐大典》收录的陈仁玉《淳祐临安志序》,方在其《浙江方志考》一书中予以更正。该书虽然残缺,但由于体例精良,史料翔实,文字简雅,仍为后人所推重。
雪化才知松高洁
满腹经纶的陈仁玉自幼就有高洁的品质。
嘉定五年(1212年),陈仁玉出生于仙居城南黄村(今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附近)一个颇具名望的仕宦之家。祖父陈括、其父陈清卿皆为武进士,其母郭氏为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的姑妈,其伯父陈正大为武状元。
陈仁玉自幼颖悟过人,且生性好学。年轻时即以“博物多闻,工词翰”闻名遐迩。后以“白衣”担任经筵讲官。淳祐十一年(1251),“以经筵列荐入史馆”。开庆元年(1259),御笔特赐同进士出身。自后一年之内,9次迁升。9月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11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历任浙东安抚史,兵部侍郎等职。晚年告归郡城临海。
高洁的品性在陈仁玉文章中时有流露。他在所撰的一篇碑文中有“余少无适俗韵”之语,考其生平,诚非虚语。他虽出身于仕宦之家,且是皇亲国戚,但他没有一般世家子弟的骄奢慵逸之风,旧志载他“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每有心得,必记之。”
陈仁玉在书法上也是名家。近年仙居、天台、临海等县市陆续发现其手书的三块碑记,一曰《隐真宫庄田记》额为隶书,记为正书;一曰《宋故太孺人墓志铭》,额、志铭均为正书;一曰缺额墓志铭,额因残缺,不知书体,志铭为正书。三块碑记书风端庄劲健而清秀脱俗,法度规整而神气飞扬,颇有欧阳氏之余风。
陈仁玉亦善诗。其诗多为记游名山大川之作,诗格清新飘逸,脱俗超尘,颇多仙风道骨。如《游洞霄宫》一诗:“天柱峰头叠紫烟,遥看万玉耸相连……倏然不类人间世,今日自惊平地仙。”写景绘色,出语不凡,别具风致。
陈仁玉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节气,他以拼死不当亡国奴的气概,体现了一种民族大义和忠义精神,堪称一代民族英雄。
出身于仕宦之家的陈仁玉,当无例外地受着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同时,他对佛道又濡染甚深。特别是道教思想,对他影响更深。这可以从他留世的诗作中得到印证。陈氏留世的五首诗作中,几乎首首都含有道家超尘脱俗、优游自得的人生旨趣。
虽然如此,但道教那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却为他所不取,这明显地体现在他晚年的拒诏抗元一事上。
陈仁玉是不幸的。因为他所处的年代是河山破碎、“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南宋未年。德祐元年(1275),谢太后诏天下州郡降元,陈仁玉此时已告老归寓台州。按常情,他当听命于诏告,因为发出诏告的毕竟是其亲表姐,国法亲情都企盼陈仁玉随势而降。可是,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诏至台州时,出于民族气节,他不顾年迈体衰,与仙居籍权知台州事王珏相议拒诏,并招募义民筑城浚濠,“募民死守”以抗元。第二年二月因寡不敌众,兵败城破,王珏战死,他退隐于温岭石塘山海中。临终还告诫“子孙世世无仕元”。陈仁玉死后移葬仙居城郊南峰山桃花洞侧。
仙居学者对陈仁玉的研究
在陈仁玉的研究上,当地学者首推张峋。
至今,张峋还保存着民国年间《菌谱》一书,还有陈仁玉碑拓、史料若干。自从1995年调入文物部门工作后,张峋就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位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台州文化名人。从《四库全书》到地方文献资料,凡是关于陈仁玉的著述和研究文章,他都精心拜读,并一一搜集。更难得的是,他注重从中国地方志名家传中挖掘陈仁玉留下的足迹。每出差到一地,他总是找到当地图书馆,查阅南宋时期的文献和书籍。
《全宋文》中搜集了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对陈仁玉文章的评价。一次出差的机会,张峋看到了这套珍贵的书籍。价值三万多元的书籍买不起,他就泡在图书馆里,潜心细揣。
“被历史冷落了700多年的陈仁玉实是一位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历史人物,值得学界予以关注。”这就是张峋研究陈仁玉的初衷。他告诉记者,陈仁玉是一位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且颇具
民族气节的学者,但因《宋史》无传,地方史志记载简略,故其生平事迹今人不能详悉。上世纪80年代,《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据《永乐大典》中所收陈仁玉的《淳祐临安志序》一文,一改以往施谔为《淳祐临安志》纂修人之旧说,认为该志为陈仁玉所纂,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张峋说:“综观陈仁玉一生,其人品,高洁不俗;其气节,英烈感人;其学术,淹博精审,他实是一位多方面都有动人亮点的人物,值得永远纪念、学习。”
另一学者张健君也是陈仁玉的“粉丝”。在采访中,他曾对陈仁玉存世书法详加考证,考证出“道山之陈仁玉”,就有两处有关陈仁玉摩崖石刻的记载;宋代(梁克家)也有相关记载,其字迹今尤存于世。
张健君曾赋诗一首缅怀陈仁玉:
永安溪水多逍遥,登高怀古叹芳草。
碧栖山房今何在?松涛阵阵响天霄。
这首诗,也是后人对于一身铁骨经霜硬的学者陈仁玉高风亮节之赞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