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良(1883年9月13日—1945年4月14日),福建
福州人。原名世英,字季良。1926年冬,加入
国民革命军,历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编遣办事处委员、海军部政务次长、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海军校阅组组长、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曾指挥著名的“
江阴保卫战”,阻止日军西侵入川。1935年9月晋升海军中将。1945年4月14日病故于四川
万县,追赠为海军上将。
人物生平
1883年9月13日出生于福州市。
1897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四届驾驶班。毕业后,陈季良被分派到“海容”舰任鱼雷、枪炮大副。
1911年1月,武昌起义时。陈主张反正支持革命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洋政府海军部组建黑龙江江防舰队。他升任“江亨”舰长兼任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在海参崴、庙街等地护航。他同情苏联十月革命,以两门舰炮、两挺机枪和一批弹药资助苏联红军与日本军队作战,遂引发轰动中外的中日“庙街事件”。段祺瑞怕得罪日方,即下令判处陈季良革职,“永不叙用”。陈幸得海军同仁掩护,改名继续在海军供职。
1921午,陈季良任海军长江游击队队长。
1922年1月任“楚观”舰舰长,8月任“海容”舰舰长。
1925年2月,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任厦门警备司令。
1926年冬,陈季良奉令配合北伐军东路军入闽,迫使福州城防司令李生春投降,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7年1月2日就职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福建分会委员。8月率部参加保卫南京的龙潭战役;同年10月19日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8年9月1日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全国统一编遗时,任国军编遗委员会海军编遗办事处委员,海军陆战队总指挥。
1929年,陈出任海军部常务次长,仍兼第一舰队司令。
1930年4月,兼海军陆战队总指挥。
1932年1月6日任海军部政务次长。
1933年率海军第一舰队从海上围攻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5年9月6日,陈晋升为海军中将。
1940年11月任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海军校阅组组长。1944年5月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第一舰队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时,陈季良代行海军部长职务。陈奉命一面布置阻塞江阴水道,一面在“平海”旗舰上指挥“宁海”“海容”“应瑞”“逸仙”等巡洋舰固守前线,使日军月余无法前进。后来,日军出动飞机狂轰滥炸,他指挥各舰高射炮构成密集的防空网迎战。尽管日军始终把旗舰“平海”舰作为轰炸主要引标,但他始终不降下司令旗向敌军示弱。“平海”舰重伤后,他转移到“逸仙”舰,仍悬起司令旗,继续指挥作战。不久,陈任扼守长江要塞第一总台长。
1945年4月14日,陈季良因病在四川万县逝世。5月25日,国民政府追赠陈季良为海军上将。
主要事迹
庙街事件与更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政府要求收回被帝俄侵夺的黑龙江土地,海军部建立黑龙江江防舰队,调拨长江的”江亨”“利捷” “利绥”和“利川”等四艘炮艇北上,加上在松花江由商船改装的“江平” “江安”等四艘炮舰,共同组成舰队,以王崇文为舰队司令,设公署于哈尔滨”。陈季良任“江亨”舰长,在海参崴、庙街等地护航,兼任“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
在与日本海军断断续续的零星战斗中,互有胜负,由于日方经常杀害我方的战俘,富有民族自尊心的季良,义愤填膺。他同情苏联十月革命,把自己舰上的两门舰炮两挺机枪和一批弹药资助红军与日本干涉军作战。当时的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正向日本借款,出卖国家主权,最怕得罪日本。日本一提出抗议,段遂下令在沈阳组织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判处“陈世英(即陈季良)革职,永不叙用”。但陈季良的凛然气节,深受海军同仁的同情和钦佩,海军部也未按判决执行。为了避免麻烦,从此,他把名字改力“季良” ,一直在军中使用。
江阴保卫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认为江阴是首都南京的咽喉,定要确保。当时,海军部长陈绍宽出访英国未归,季良代行部长职务,采取应战步骤,兼负责防卫从上海从江阴的防区。日军也把江阴作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并叫“一鼓作气下南京,两个月结束战争”。于是,中日双方都把江阴视为必争之地,在江阴展开了几个月的恶战。
陈季良到任后,一面布置对江阴水道进行阻塞,一面在“平海”旗舰上,指挥“海宁”“海容”“应瑞”“逸仙”等巡洋舰护守在最前线。由于他的固守,持续月余,日军无法前进。只好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溢炸。季良则指挥各舰高射炮在整个江阴构成密集的防空网迎战。
8月22口,“宁海”舰首先击落敌机一架,军威大振。9月22日,敌机出动200架次,舰载重型轰炸机,轮番审入江阴,以旗舰“宁海”和新型巡洋舰“宁海”号为重点目标,集中轰炸。落弹如雨,季良沉着指挥、各舰官兵英勇奋战。“平海”舰舰长高宪申中弹负伤,还有多人阵亡,但是广大指战员毫无畏惧,坚持战斗,“击落敌机四架”,敌人始终把“平海”作为倾泻炸弹的目标。有人建议:“把枪杆上的司令旗降下,以免其集中轰炸”。季良坚决不同意,他说:“‘平海’舰绝不能降下司令旗,向敌人示弱”。他的豪语,坚定了大家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们在继续的战斗中,又击落敌机五架。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后,“宁海”舰负重伤下沉,“平海”舰亦弹痕累累,前后舱皆进水,无法堵塞。季良令其搁浅,进行抢修。自己转移到“逸仙”舰,悬起司令旗,继续指挥作战。9月25日这天上午9时,“逸仙”舰遭到16架敌机更番猛扑,挪弹二十几枚,季良不顾危险,指挥十五生炮对空射击。一举击落敌机两架,已负伤的“逸仙”舰驶泊目鱼沙,又被炸沉。至此,我海军的主力舰已损失始尽。季良只好将指挥部移到“定安”号运输舰上继续执行指挥任务。
后来海军部长陈绍宽赶到前线,鉴于季良指挥作战五十多天,且有负伤,心力交痒,急派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接江防司令,令季良下火线到后方医治疗养。当时,在现场观战的德国等外籍顾问叹为观止。并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中所未见过的恶战。”对冒死指挥作战的中国海军将领陈季良更是赞叹不已。但是,电雷学校校长欧阳格,这个想成为第二个黄埔军校校长式人物(蒋介石)的野心家,竟向蒋介石谎报:“陈季良临阵脱逃”。蒋批示:“就地枪毙”!德国顾问和一批在江阳炮台上观看海空战斗情况的人出来作证。他们给蒋的电报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所看到的海空军最激烈的战斗”。蒋接电后,才以电话告陈绍宽说:“误会!误会!代我安慰陈季良”。恶战结果,我海军损失惨重,于是年12月初放弃江阳防区,退守长江上游。第一舰队司令部设于万县,季良坚持工作,精勤治事。
人际关系
家族情况
陈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昭宗景福三年迁至福建福鼎,后迁浙江平阳,明太祖时,定居福州城,成为平阳陈氏人闽一世祖。著名的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陈家老宅,即是
亲属关系
陈鸣昌,曾祖父,举人;
陈翼谋,祖父,举人;
陈镜河,父亲,曾在江苏任知县;
吴重,母亲,宁德县人。
林则徐,表舅公。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母亲,陈季良的姨祖母。
后世纪念
陈季良故居
位于福州鼓楼区文儒坊19号,在坊中段南侧。该宅系陈季良10世祖陈兆盛(平阳迁榕第八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购置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留学英国归来后当上海军舰长的陈季良,将老宅周边的一片旧房子买下翻建,成为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陈家大宅。
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共1500平方米。四面封火围墙,前为门头房,正座之前为回廊、天井,前廊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第二进依后墙建倒朝房,一列三间排平房。门上悬“林则徐外祖母故居”匾。花厅二进,主座西侧墙外为花厅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