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书院
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的书院
陇川书院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由清乾隆初知县牛运震创建。
历史沿革
陇川书院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由清乾隆初知县牛运震创建。牛在任时曾借馆署读书课士7年。邑中好学诸生,聆其旨说。乾隆十年(1745)离任时,惧诸生散废而旷业,于县署东购侯郎中故宅,增修斋舍以处之,题额“陇川书院”,并撰《陇川书院记》记其事。十三年署县胡奠域嫌其隘,移建于学署东,改名“鸡川”。二十六年署县冷文炜修葺,又名“龙川”。五十一年知县董秉纯再改名“春雨”。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陈伊言因堂宇将圮,谕邑人重修,题额“景权书院”。同治初,因战乱废。知县程履丰、黄政勤先后捐资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杜翝改建为县高等小学堂。
清史稿记载
牛运震,字阶平,山东滋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元年,召试博学鸿词,不遇。寻授甘肃秦安知县,开九渠,溉田万亩。县北玉钟峡山崩塞河,水溢为灾。运震率丁夫开濬,凡四日夜,水退。缘山步行,以钱米给灾户。县聚曰西固,去治二百余里,输粮苦运艰,多积逋。运震许以银代纳,民便之。先是巡检某诬马得才兄弟五人为盗,前令弗察,得才自刎死。其兄马都上控,令又诱而毙之狱。其三人者将解府,运震鞫得其情,昭雪之。又清水县某令冤武生杜其陶父子谋杀罪,上官檄运震覆治,验死者得自刎状,以移尸罪其陶而释其子。他讼狱多所平反。
官秦安八年,惠农通商。暇则行视郊野,铸农具,教民耕耨。称贷贩褐户,不求其息。设陇川书院,日与诸生讲习,民始向学。兼摄徽县,又摄两当县,?舍于三县之中,曰大门镇,以听讼。徽县多虎,募壮士杀虎二十六,道始通。调平番,值县境五道岘告馑,捐粟二百石以赈,民感之。人输一钱,制衣铭德,运震受衣返币。固原兵变四掠,督抚皆至凉州,檄召运震问方略。运震请勿以兵往,但屯城外为声援,令城内捋出乱者。游击某执三百余人,众汹惧,运震请释无辜,入城慰喻。斩三人,监候四人,余予杖徒有差,反侧遂安。有忌者摭前受万民衣事,劾免官。贫不能归,留主皋兰书院,教学得士心。及归,有走千里送至灞桥者。
书院建造过程
秦安书院最初是由民间士绅倡办的私学,后来则成为各级官吏主办的官学。中国最早的书院是唐代元和年间由衡州人李宽创办的石鼓书院,而最有名气的是白麓书院、南溪书院、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天水的书院出现的较晚,据《天水市志》记载,“金皇统四年(1144年),清水县令李宝谪在县城西关创立曲江书院,这是天水见于史载最早的书院。”但明末清初,甘肃的书院被全部废止。 清代初年, 朝廷开始大力提倡兴办书院。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皇帝亲谕“书院设,于士习文风,有补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由于雍正皇帝诏谕各省创办书院, 各地创办书院之风开始盛行。清代甘肃最早设立的书院是正业书院, 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兰山书院的创办则成为各府、厅、州、县兴办书院的楷模。 自此以后,兴办书院成为各级地方官吏振兴一地文教事业,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职责 。
秦安县最早的书院是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时任秦安知县的山东兖州府滋阳县人牛运震“冒三难以成三易”创办的陇川书院。道光《秦安县志》卷三,,牛运震“陇川书院记”中明确记述了这事,“乾隆十年春,余以量移去秦,大惧,诸生散废而成业旷,念百工不可亡肆,因于县署之东偏,买侯郎中故宅,增修斋舍以处之, 榜曰陇川书院,盖以志吾教于秦安也”。陇川书院的具体位置就在当时县衙以东的原明代兵部郎中侯一元故居,也就是今天秦安县财政局所在地。陇川书院的规模不大,占地仅1亩左右,牛运震自纪“士将以此书院一亩之宫,俾诸生忾念依徊,勿忘其可邪!”讲堂悬有牛运震亲题的“敬业乐群”匾额,门上书写有“陇川书院”四字,牛运震又“刊碑以记其事”,即“陇川书院记碑”。由于牛运震的首创之功,秦安民众专门在其讲学处设立了“真谷先生讲学处”碑,表示纪念。此碑现立于秦安县泰山庙内。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北荆门人胡奠域任秦安知县时,因“嫌其隘,还鬻(yu,抚养)之民益”,对书院进行了移建。这次移建实际上是重新修建,规模很大,主要由胡奠域“捐俸,倡邑人买儒学东民地”进行修建,具体位置在今秦安四小院内。建成后,书院规模初具,有“正厅三楹,左右斋舍各三楹,后讲堂及斋舍亦如之,前为屏门、大门,门有东、西室”。 书院移建后,胡奠域令人将原知县牛运震所立“陇川书院记碑”和所题“敬业乐群”的讲堂匾额,移置到新建的书院内,又亲题书院名为“鸡川书院”,原牛运震创建的陇川书院被废弃。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原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庶吉士蒋允焄任秦安知县后,又对鸡川书院进行了增修,秦安知县蒋允焄乾隆十八年(1751年)立, 现嵌立于秦安县泰山庙东岳大殿西屏墙内的 “蓬莱阁记碑”记载:“故有书院,(蒋允焄)爰为增修斋舍”。此后,书院虽数经修缮、更名,但院址一直未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冷文炜对书院修补后,更名为“龙山书院”,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前后,知县申宁吉又对龙山书院房舍破旧的地方进行了维修。后来,由于“上官临莅,署县某署为行台,撤旧榜又加修饰焉”,龙山书院被改为“行台”,书院至此停办。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春董秉纯任秦安知县时,又重新改“行台”为书院,题书院名为“春雨书院”。又过了30余年,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时,春雨书院“堂宇将圯”, “颓敝已极”。据杨焘“景权书院记碑”记载:时任秦安知县陈伊言“亟解橐,并孚号于邑之好义者,共得若千金”,对春雨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扩建,“增建厅、左右横舍四间,筑小院而屏其北,以属于后,改建后斋舍共十二间,又建讲堂、夹室两间”。使书院的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秦安士子深造学业,谋取功名的主要场所。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陈伊言“劝喻邑人重修”春雨书院完成后,又改书院名为“景权书院”, 另据宣统《甘肃新通志》记载 ,同治初年,景权书院因战乱频仍衰败不堪,知县程履丰捐资重修。光绪十二年(1885年),知县黄政勤任用邓铭堂为督办,捐资重修景权书院。邓铭堂修建书院“工坚费省”,获得“公正无双”的赞誉。从乾隆十年(1745年)春牛运震创办陇川书院,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秦安县知县杜 遵照“癸卯学制”将景权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先后共历时160年,书院五易其名,大的修建多达7次,成为秦安当时“赖以养士”的主要场所。
清代秦安的书院经费来源主要是划拨或捐赠书院的学田、荒地、店房、典铺和醵银出租后每年征收的租息、租粮,以及官府的资助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前,书院每年收取学田62亩、县城南门旧月城店房27间、南街中和典房20间、节年开垦荒地841亩等出租后的租息共186贯540文,夏秋租粮1682.46升。另外,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春,知县董秉纯为书院“捐俸鸠资”,共醵银1000两,“发典,岁征息一百八十贯”, “倡设书院膏火”,并为诸生“增给薪米”;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前,知县严长宦“捐俸,倡邑人醵钱四千贯,发典、岁征息钱四百贯”,以上各项经费共计钱766贯540文、粮1682.46升。据光绪二十年(1894年)立“整顿文社德政碑记”记载,到同治以前,“秦邑书院旧存钱壹万余,本发商生息为生童膏火、宾兴、会试之费”,同治初年,因镇压回民的反清斗争,书院经费被挪用,以至“邑城防局囗尽”。到回民的反清斗争被平息后,“书院培养人材苦于无赀,遂拟每年从里民局捐收项下筹拨,俟积至壹万串即行撤局。孰意官频迁,事多拂意,遂致流囗囗生,年甚一年,辗转因循,有名无实,历千余载而书院之疑仍自阙如。”直到光绪二十年(1895年)王兆鼎任知县时,才“将光绪二十年捐收全拨书院”。另外,《甘肃新通志》卷三十二记载,到了光绪末年,景权书院学田“原额72亩,除荒暨水冲沙压外,实熟地30亩。岁征租银7钱5分。近三十年,熟地复沦于河”,书院办学经费十分拮据。
因书院系“一邑文业”,秦安的书院自其创立起,就受到官吏和地方士绅的重视,先后讲学书院并有成就者极多。历任清代秦安知县中,躬亲课士,并有造于书院者有牛运震、蒋允焄、董秉纯、李培荣、王汝铨等。乾隆《直隶秦州新志》 记载,牛运震“取士之隽者,亲授之业”,创建陇川书院,“聚诸生讲习其中”。培养出5名举人,1名进士,出现了“文教欀于昔”的局面,改变了“秦士不举于乡已二十年”的状况,取得了过去9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嵌立于秦安县泰山庙东岳大殿西屏墙内的“蓬莱阁记碑”记载,蒋允焄“亲进诸生而督课之”,以至“蒋候课衿士,则温文俊髦之民至焉”。高秉衡民国《秦安县志》记载,董秉纯“亲训诸生,以嗜古向学,使读经史有用之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七月就职的李培荣,“躬亲课士,与董秉纯并有造于书院”。咸丰二年(1852年)授任的王汝铨“训迪诸生,谊若骨肉”。在秦安士绅中曾主讲景权书院并有成就者有薛文西、刘钧、路天基、杨天培、高秉衡、赵文源等。宣统《甘肃新通志》卷六十七记载,道光年间,薛文西“告归,主讲书院,成就甚多”,举人刘钧主讲景权书院,“所奖拔皆才隽士,其卒也,贫无以殓,门人士醵金以葬”。咸丰年间,举人路天基“归里后,主讲景权书院,成就多人”。举人杨天培也曾主讲景权书院。光绪年间,冯国瑞 《秦安高渔山先生墓志铭》记载,举人高秉衡“尝主讲秦安景权书院,多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进士赵文源任景权书院山长,很有名声。
清代秦安书院的创办和存在,是形成“有清一代科甲,接踵文风之盛甲于全甘,论此有邹鲁之称”( 民国档案卷号01,目录号1,全宗号73,“中国行政区域志甘肃省秦安县资料调查表”。)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清代秦安县经县学、书院培养,科考取得功名的有文进士16人(其中翰林4人),武进士4人;文举人68人,武举人128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的111年中,天水所取7名进士全部为秦安人,这在清代天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清代秦安文教之盛。在天水成就功名者,秦安仅次于秦州区,位列第二。清代秦安所取进士、举人,饱学文墨之士众多,卓有成就,闻名全国的人物枚不胜举,秦安因此被誉为“陇西小邹鲁”之美称,书院造士之功实不可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4 12: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清史稿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