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擂茶是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著名的传统小吃。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茶棍和擂茶钵。前者取一握粗的软樟、山苍、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钵。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
芝麻、炒花生、盐,有时也加些罗勒叶。陆河擂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净茶(咸茶),以焙炒过的绿茶、生芝麻、炒花生等制作而成。二是油茶,将一些新鲜野菜,通过巧妙搭配,擂成茶膏,冲泡而成。2012年,“陆河擂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说在神农时代就知道茶能解毒,到了唐代,茶叶生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间饮茶逐渐普及。饮茶有利于健康,已为世人所共知,
擂茶不仅可以清饮,也可以配
炒米而饮,而陆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礼节,也是从古至今的传统风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相传,建武23年(47年)盛夏,
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间许多将士纷纷病倒,马援卧病石室听取部将汇报战况,忽闻老百姓敬献汤药的禀报,病魔缠身的马援将信将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觉芳香沁人肺腑,滋味渐生,遂连喝三大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销微活动竟可奇迹般地站立起来,多日淤积的苦痛,仿佛也随汗水一流殆尽,于是三军皆服,瘟疫大除,从而大振士气,举旗大捷,这种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
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都是提到司马错、马援,也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记载:
公元前280年,
秦昭王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花源毗邻的长茅岭南阳一带筑城,这是四川、贵州和湖南三地人民往来的开始,民间以
擂茶县志马援征
五溪蛮
普遍认为: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时,随着
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盱眙旅舍》,就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
六,
陆河油茶:用艾叶、枫叶、软樟叶、鸡头簕、紫苏叶等炒过,擂碎做的擂茶。
茶叶、芝麻、炒
花生、盐,有时也加些罗勒叶。其他配料:炒米,炒花生,炒米丁,米程。配菜:炒赤豆,炒荷兰豆,炒芥蓝,炒豆角,炒菜心,炒荬菜,炒腐竹,炒碗豆,炒青菜。
擂钵为陶制圆形
牙钵,直径约1.5
市尺,也有1市尺的小擂钵。内四周为错落有致的罗纹,外型拙秀兼容。擂茶棍长约2─3尺,多选用软樟木、
山苍树或油茶树,而其它杂木则不能作为擂棍,若使用了,擂出的茶含有异味,不堪入口。
擂茶时,首先选用上好的茶叶连同炒熟了的芝麻放入钵内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再入熟花生倒少许水慢慢地有节奏地旋转擂棍至成糊状,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膏”、或称“擂茶脚子”。放适量食盐,然后冲进滚水放数片薄荷入茶,便成了一钵香气袭人的擂茶。闻上一闻清香扑鼻,喝上一口,令你满口
生津,齿颊留香,神清气爽,五内俱畅,慢慢品尝,其味无穷。
擂茶不仅可以清饮,也可以配
炒米而饮,也可以配
米程招待客人。更为独特的是, 客家人每天中午吃的饭茶,则是将米放入锅内熬熟后连汤带饭一齐倒入预先擂好的茶叶浆内,搅匀,再炒上芥兰菜、虾仁、
鱿鱼、
香菇等,此乃上等客家饭茶。
陆河
擂茶具有祛热解暑,消食解腻的功效。在暑天,陆河人更愿意吃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