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浜西起斜桥,往东经三官桥、
广东桥、放生桥、普安桥、海潮寺桥、万宁桥、安平桥,入黄浦江。长2公里余。明、清时,为上海县城南郊重要东西交通干河,西经肇嘉浜、蒲汇塘通松江府,运输繁忙。民国15年(1926年)6月,填浜筑成陆家浜路。
传说
陆家浜虽只是昆山市内的一个小镇,但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遗存却相当丰富。其中,陆家浜龙王庙以及之后产生的断龙和舞龙活动就是极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遗存之一。
旧时建造龙王庙的地方多之又多,这是因为上古时代我国是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农耕的田地必须依靠天、地、雨水、太阳等众多的自然因素将其哺育,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对农耕收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是,上故时代的先民在自然界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面前,因缺乏科学知识而现得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故而,上到皇帝君臣下到子民百姓,都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崇拜、敬仰和畏惧的心态。
在先民们看来,冥冥之中,天、地、自然,都有神灵在操丛,人类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死以表示虔诚。在农耕社会中,人们最崇拜的神灵,就是那些他们认为最直接惠及人类、最具威慑力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可以,典型的农耕文化中,人类主要祭祀的神灵是:管理土地的土地爷、管理雨水的龙王爷、管理生育的送子娘娘、管理牲畜的山神爷贩贩贩等等,其中龙王爷就是备受先民崇敬的神灵。
而陆家浜的龙王庙,因有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故而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玄妙的色彩。因为连年的干旱,方圆百里之内,原本肥沃的土地,干得坚硬开裂,这样像石块一样的土地,农家当然是无法耕种了。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寄希望于神灵,让神灵开恩,普降甘露,惠及民众。于是,就有了一个白发老翁,资助银两,建造庙宇,供奉龙王。也是这个神奇传说的作用,当时的百姓们对
龙王爷敬佩得五体投地,神乎其神。所以又有了寺庙建成之后,香火连续三年,从未间断。这盛况,当然就感动了神灵,终于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出宫,作法下雨,救赎生灵,迅速解除了百姓们的久旱之灾。但是七太子此举却触犯了天规,玉帝大怒降罪,七太子被斩成七段。
七太子为民众捐躯,当地百姓们当然是既悲痛又感恩,因此他们采取的举动便是将七太子的残体拼接缝合完整,还一个全尸,然后又供上龙王殿的神坛上,大搞祭祀,七天七夜,百姓们的这一举措,又不知感动了哪位神灵在祭祀到第七天的晚上,发生了奇迹,七太子的龙体忽然间星光闪闪,然后又突然的消失殆尽。在人们的猜度中,“它”一定是得救升天了。因为这是人们善良的心愿使然,为了这一美好的心愿,也是美好的结果,百姓又为此祭祀庆贺了三天三夜,在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庆贺的同时,聪明的百姓,又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竹篾、彩纸、漆笔等材料,复制,重现了七段龙体,这就在民间诞生了”断龙“。可以说,”断龙“是陆家浜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断龙的闻世,便有了龙舞或者说是舞龙(俗称调龙灯),这又使我想起了灯会,昆山的众多灯会中,元宵灯会最为突出,在元宵灯会活动上,舞龙表演又是一个最让人期盼的内容之一,而在多支舞龙队伍中,陆家浜断龙,又成了一道特别惹眼的风景。
说起元宵灯会,又不得不说一说形成元宵灯会的一个历史性经典传说。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位宫女名叫元宵,自从进宫以后,她便远离亲人,日夜思念,甚至觉得自己不能尽孝双亲,还不如一死了之。此时被一位名叫东方朔的大臣知道后,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决定想个办法来帮助她。于是他扮成一个道士,在京城散布咒语,妄说天上的火神君奉命在正月十六这天烧长安城。
此事不胫而走,一时间长安城内出现恐慌。汉武帝得知消息后,急忙召东方朔商量对策。东方朔便把早已想好的计策向汉武帝娓娓道来:“据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唯元宵做汤圆手艺最好。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然后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同敬俸火神君。同时传令臣民在十五晚上门口挂灯,全城放鞭炮,燃烟火,使整个京城看上去一片火红,以瞒过玉帝耳目。此外,再告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消灾解难。汉武帝一切照办。正月十五夜晚,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人们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元宵的妹妹也带着义母进城观灯,当她看到“元宵”的宫灯时,喜出望外地高喊“元宵姐!”就这样元宵终于能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
一夜灯火之后,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并全城挂灯放烟火。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称汤圆为“元宵”,这一天也就称之元宵节。自此便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昆山的
元宵灯节,除了挂灯,观灯、赛灯称为“闹花灯”之外,在声震四野的锣鼓声中,人们还要开始跑旱船、扭秧歌、耍狮子、走三桥、踏高跷、打腰鼓、及调龙灯等的竞技活动,那锣鼓喧天、满城鼎沸的热闹场面,就是实实在在的“闹元宵”了。在众多的民间文艺活动中,调龙灯这一民众最为看好的项目,其起源便是先民对“龙”的崇拜,因为“龙”是掌管风雨的神灵,人们便用“调龙灯”的形式,来祈求龙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昆山的元宵灯会,从宋元至明清,无论是制作龙灯的艺术,还是舞龙的艺术,都是逐步走向了成熟的完美。而陆家浜的“断龙”,更是引得万人瞩目、呼声雷动。精雕细刻制成龙头龙尾,用竹篾、彩布或彩纸扎成各段龙身,画上龙鳞,舞龙人只要抓住每一个龙身下用竹梢做成的龙腿,一条断龙便形象逼真、
活灵活现在人们的眼前。舞龙时,各段跟着前段,前段跟着龙头,龙头跟着龙珠(或狮头),腾挪翻跳,盘旋起伏,灵活自如。更有人者,能跪着和躺着舞动而灯烛不熄,高超的技能,不由得让人叫绝。
在昆山的元宵灯会上,无论是青龙班,乌龙班还是白龙班,可只要陆家浜的“断龙”班一出现,人们便会群情振奋,呼声高涨。而陆家浜的百姓们,往往会有很多的龙灯“粉丝”们,跟着进城表演的断龙班子一同进城,他们专为自己的班子鼓掌、呐喊、助阵、捧场,使得舞龙场子里热烈的气氛一浪高过一浪。
有一年的舞龙队伍中,有人竟然能用稻草扎成断龙,还美其名曰:“草龙”,不知他们是为了赶时间制作,还是为了节约成本的原因。稻草扎成的断龙,外面糊上彩纸,照样画上龙鳞,竹梢做成龙腿扎紧于稻草的龙身之中,同样能翻飞挥舞,调出精彩。这样的草龙,既是制作方便,又不妨碍外形的美观,真乃是陆家浜人构思奇特,堪称一绝的聪明才智。
由一则传说,一种信仰,引发出一颗智慧的火花,创造了一项民间竞技活动,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娱生活,反映出的是陆家浜人在长期跟自然及灾害的搏击中,发扬出某种坚毅、乐观、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或许能让后人们从中借鉴或汲取其中精华的成份吧!
相关历史
水乡古镇陆家浜,镇南约500米处,玉皇殿北侧百余米,有一条浜叫陈一浜,因为浜斗流长仅400米,两岸树木成荫,葭苇苍苍,浜上只居一户姓陈的大户人家,平房10间包堂建筑,在当时民间可谓小有名气。
陈家五代单传,香火传承,传说很多,其中最奇怪的一点是陈家没田没地,不见经商做生意,不抢不偷、不诈不骗,唯独一家没有祭祀习俗。白天家里关门打烊静悄悄,可见人员稀少,晚上家里灯光亮堂,人鼎兴旺,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不比邻里百生错。这个特殊家庭很少与外人接触,周围百姓很少进陈家作客、议事交往,对这个家庭很不了解,连做什么活?赚什么钱?怎样养家糊口?家里有几口人?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据说,镇上赫赫有名的美食品尝家(吃客)陈大麻子,乃是陈家一少爷,他三甩六码头,穿时髦、吃市鲜、出手大方,不拖欠人家一分钱,出没在陈家,更是让人费解、疑虑、猜测……
谁知,
金兀术溃兵南下,进驻陆家浜妄图强占陈家宅。一日晚上,上百名金兵乘黑撬门闯进陈家大院,见一个个黑影站立,便乱箭齐放,大刀乱砍,长矛乱刺,企图杀鸡惊猴,巧夺天工,真是目无法纪,叱咤风云。突然,家堂油灯齐亮,只见几十个稻草人,个个满身箭头,七歪八斜,不知陈家施的空城计还是连环计,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金兵得知上当。冷不防几十只瓦片碗不跃而同,飞向金兵脑头瓜;几十号头带无顶草帽,身穿百钉褂,腰系稻草绳,手持3尺木棒的汉子一跃而上,乱棍猛打,打得金兵哇哇乱叫,死的死,伤的伤,歪歪斜斜,有的爬在地上,有的倒在椅里,有的伏在墙壁角,也有的躺在桩凳上,活的金兵丢下兵器,抱头叫苦连天,求饶宽恕,再也不敢冒犯。
陈家兄弟正气抗击金兵,奇闻传出方圆百里,名气刮响,赞声不绝。不久,抗金将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得知陈家抗击金兵动人事迹后,十分感动,诏见抗金弟兄,赞扬丐兄齐心协力,突然出击,粉碎金兵强占掠夺野心,为百姓树立榜样,保卫好自己叫化仓(家园),建设好叫化浜(自然村),十分敬佩。当即赏银千两,以资鼓励。此时,人们豁然明白,陈家叫化仓就此得名,名扬四方,各地丐兄纷纷加盟,陈家叫化仓,很快成为江浙沪地第一仓,实力相当雄厚。陈一浜同时更名为叫化浜,浜上架起一个个船舫,供各地丐兄规资入仓,船只停靠过夜。陈家领取韩将赏银后,主动出资建造南更楼,并由丐兄陈阿小任义务敲更手,表达叫化子心意,保家卫国,警钟长鸣。解放后,叫化仓自行消失了。但是,陈家叫化仓、叫化浜这个威名在人们脑海里始终没有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