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附红细胞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发热、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
病因
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环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较小,直径为0.3~0.8μm。附红体既有原虫特点,又有立克次体的特征,长期以来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采用DNA测序、PCR扩增和16SrRNA序列分析,认为应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个种。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又各有其名。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中1分钟后即停止运动,100℃水中1分钟全部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临床表现
潜伏期2~45天。多数患者在感染附红体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受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表现为附红体病。因此,人附红体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其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强弱和受到附红体感染的红细胞比例的多少。如果免疫力较强,只能感染较少的红细胞(小于30%),这时,病原体仅会潜伏在体内,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儿童体内,附红体有可能会感染较多的红细胞(30%~60%),这时才会引起临床症状。如果体内有60%以上的红细胞受到附红体的感染,就会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
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2.贫血
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3.淋巴结肿大
有些患者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
4.其他
尚有皮肤瘙痒、肝脾肿大、腹泻(小儿多见)、脱发等。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少数可升高,分类正常;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降低,网织红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升高;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
2.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是诊断人、畜附红体病的主要手段。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00倍)下计数100个红细胞,凡染有附红体的红细胞60个为重度感染。
(2)电镜检查主要用于研究附红体的形态、结构、繁殖与红细胞的关系、对红细胞造成的破坏、影响等,也可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进行确诊。
(3)生物学诊断用疑患附红体病的人、畜血接种于健康小动物(如小鼠、兔、鸡等)或鸡胚,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并采血检查附红体。用此法诊断耗时较长,但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4)血清学诊断方法用血清学方法检查,不仅可以诊断附红体病,还可以做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但对附红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国内研究甚少。
(5)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诊断附红体病的DNA杂交和PCR技术。
3.血液生化检查
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糖及血镁均较低,常有肝功能异常。
4.超声检查
肝、脾超声检查异常。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
1.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雨后湿度大时,患者多有与病畜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患者有发热、乏力、出汗、嗜睡、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进行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3.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者外周血作血涂片,用瑞士或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油镜下检查有无虫体。必要时作骨髓涂片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疾病鉴别。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①四环素,6~12小时1次。(儿童、孕妇及肾脏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②强力霉素,12小时1次。(8岁以下儿童不宜)。③庆大霉素,肌肉注射,12小时1次。④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8小时1次。⑤左旋氧氟沙星,静脉点滴,12小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