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诗·序》、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
成语出处
先秦《诗·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有其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附庸风雅”。
成语典故
明代宜兴人
吴俨的家极富有,到他做礼部尚书时就更富裕了。吴俨的儿子沧州,酷爱字画,购买和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吴俨的朋友有一幅宋朝官廷收藏过的唐人名画《十八学士》,十分珍贵。沧州常想买来,可是画主索价千金,少一分钱也不卖。
吴俨的弟弟也是富翁,家产与吴俨相当。不过他只积粮攒布,对字画一窍不通,所以清高的文人都瞧不起他。他的弟弟一天找那画主问道:“你收藏的《十八学士》果真想卖千两银子吗?”主人说:“是的。”吴俨的弟弟如数付钱,买下那幅画。然后办了几桌酒席,宴请他哥哥及平素瞧不起他的人。酒过三巡,他故意把话题引到字画上,大家都不屑地嗤笑他。这时,他拿出购来的那幅画玩赏,吴俨十分震惊,慨叹地说:“今天嘛,才能与一向粗鄙庸俗之人拉平啊!”
成语寓意
金钱可以买来名人名画,却买不来艺术修养,买不来知识。若单纯只想靠附庸风雅掩饰自己对艺术的无知,是徒劳无益的,只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做法,除了留给人笑柄之外,是得不到任何好结果的。成语告诉人们,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树立良好的形象,只能从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入手,舍此别无捷径可走。
成语运用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动宾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花园。”
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梁实秋《雅舍小品·快乐》:“清乾隆皇帝,‘称八旬之觞,镌十全之宝’,三下江南,附庸风雅。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喟。”
陈忠实《白鹿原》二章:“嘉轩每次来都禁不住想,那些字画条幅挂满墙壁的文人学士,其实多数可能都是附庸风雅的草包。”
拓展阅读
“雅”“颂”均是春秋时的名词,而风之一词出来甚后。《论语》上只有“南”“郑”等称,无“国风”一个统称。《诗经》自己文句中有“以雅以南”也不提及风字,其提及风字者,乃反不在风中,如“吉甫作诵,其风肆好”在《大雅》。
《左传·襄二十九年》载吴季札观乐语,亦不及风字,直日周南、召南、邯、廊、卫等等而已。汉儒董仲舒又以《大雅》文王受命为“乐之风也”。汉儒制作的《礼记》各篇中,才有国风这个名词。现在《国风》各部分都是当时列国的通信歌乐,统言曰诗(与雅颂同),析言则日周南、召南,日邯、廊、卫,日王,日郑等,必日风,风乃该雅。山川有异,建国各殊,风土不同,感觉不一,始也风可该雅,继则以风对雅,言风雅犹今言雅俗,后来风雅成一名词,如杜子美诗“别裁伪体亲风雅”,风雅即等于雅,犹之乎吉凶皆是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