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效。主治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
歌诀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组成
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黄芩一两(3g),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两(3g)。
用法用量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二次温服。
功用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
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
方义
本方证特点为寒热错杂,故在治疗上当寒热并用,若单用辛温治疗其恶寒,则使痞塞之势更甚,若单用苦寒治痞,则使阳气更伤,而加重恶寒。本方以三黄之苦寒,而用麻沸汤浸渍绞汁,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附子大辛大热,另煎取汁,得药力醇厚,以温经扶阳而固表。四味相合,寒热并用,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运用
1、本方具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的作用,主治表阳虚,热结于内,心下痞证,以心下痞,汗出,恶寒为辨证要点。
2、现代临床用于寒积于下,热壅于上而致心下痞硬,大便秘结,不得眠者。亦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属寒热错杂的心下痞,兼见汗出,恶寒者。
使用注意
应用本方既要注重药物之间剂量调配,还要注重药物煎煮方法,如苦寒之品若久煎则会改变药物治疗效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五苓散、大柴胡汤、十枣汤与附子泻心汤均可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主中虚湿热痞证,症以痞、利、呕为主;生姜泻心汤主中虚湿热痞挟食滞水气证,症以痞、干噫、食臭为主;甘草泻心汤主中虚湿热痞重证,症以痞、利下不止、少气为主;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胃脘热痞,症以胃脘痞而有热感为主;旋覆代赭汤主中虚痰饮痞,症以干噫呕涎沫为主;桂枝人参汤主脾胃虚寒痞,症以痞、利、喜温为主;五苓散主水停痞,症以痞、燥渴、小便不利为主;大柴胡汤主胆胃热结痞,症以痞而硬、苔黄、脉弦为主;十枣汤主悬饮阻塞心下痞,症以胁痛短气为主;而附子泻心汤主肾虚胃热痞,症以心下痞、恶寒、汗出为特点,以资别之。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论》: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2、《古方选注》: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3、《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4、《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附方
名称:附子泻心汤
组成:大黄(酒炒)四钱,黄连六分,制附片三钱,僵蚕(姜汁炒)、桔梗、银花各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生姜三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白喉。邪热既盛,真阳复虚,欲下之而恐亡阳,欲不下而邪复炽者。
名称: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三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名称: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用法: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