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
伞形科阿魏属植物
阿魏(学名:Ferula assa-foetida L.)是伞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强烈蒜臭。初时仅有根生叶,至第五年始抽花茎,根生叶近肉质,早落;近基叶3~4回羽状全裂,长达50厘米;叶柄基部略膨大,灰绿色;茎上部叶1~2回羽状全裂;花茎粗壮,高达2米,具纵纹;花单性或两性;两性花黄色;雄花与两性花相似;雌花白色。双悬果卵形,长卵形或近方形。花期3~4月,果期4~5月。
植物学史
阿魏树脂使用的历史悠久。被认为在古罗马时期它就是最受欢迎的香料,有像大蒜一样持久的香气。其仍是辣酱油中的重要成分而著名。在公元前7世纪,有一篇印度医学专题论文《Charaka Samhita》就认为阿魏是治疗肠胃胀气最好的药。阿魏传入中国及药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阿魏,《唐本草》始著录。《酉阳杂俎》作阿虞,波斯树汁凝成。《觥剩》云,滇中蜂形甚巨,结窝多在绝壁,垂如雨盖只人于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于内。令善射者飞骑发矢,落其窝,急覆其坎,二物合化,是名阿魏。按岩峰在九龙外,螫人至毙,则此物亦非内地所产。
《长编》卷二十一收阿魏文献。阿魏基原为伞形科阿魏属植物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根状茎和根部产生的胶液凝固后形成的固体。唐代以来,阿魏产品经中亚输入中国。但历代本草药图多是辗转据口述或想象绘制。《图考》仿绘他书绘图,显然是一种木本的大树。所绘植物,不可考。
形态特征
阿魏属多年生一次结果的草本,高约2米,全株有强烈的葱蒜样臭味。根纺锤形,粗壮,根颈上残存有枯萎叶鞘纤维。单一,粗壮,有明显的棱槽,被短柔毛,从近基部向上分枝成圆锥状,下部枝互生,上部枝轮生。基生叶有长柄,柄的基部扩展成鞘,叶片宽卵形,三出式多回羽状全裂,基部楔形,灰绿色,密被柔毛;茎生叶逐渐简化,变小,至上部仅有叶鞘,叶鞘披针形,革质,平展,枯萎。
复伞形花序生于茎枝顶端,直径约12厘米,无总苞片;伞辐15~23,近等长,被稀疏的柔毛,中央的花序近无梗,侧生花序2~3,较小,轮生,花序梗长,超过中央花序;小伞形花序有花12~20,小总苞片披针形,脱落;果椭圆形,背腹扁压,果棱突起。
分布范围
阿魏原产于伊朗沙漠及阿富汗山区,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西亚及南亚。主要在阿富汗接近印度的地区栽培。
生长环境
生于沙地、荒漠。喜温暖干旱气候。在混合砂和砂壤土的深层土壤上生长良好。
生长习性
阿魏只在发芽阶段喜欢潮湿的环境,但在生长的后期可能会有害。花期3~4月,果期4~5月。
栽培技术
采收方法:以油、树胶和树脂入药。夏季从已生长4年的茎秆上采集其树胶(渗出物)。即由茎上部往下割取,将茎秆切断,切断处有乳液流出,上面用树叶覆盖,经10天,渗出物凝固如脂,即可刮下,收集。再割去一小段,如上法采收。一般每株可割3~5次。
主要价值
树脂入药,具有化藏消积,杀虫,截疟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具有抗炎、抗过敏、抑制胃肠蠕动、抗氧化、杀菌等作用。
药理作用:挥发油中二硫化合物有祛痰作用,油能恢复消化功能。阿魏亦有降血压、稀释血液的作用。
临床应用:在中东和印度草医药中,阿魏用于治疗单纯消化性疾病,如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和便秘。人们服用阿魏(通常用片剂)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和其他胸部疾患。它的刺鼻气味还可帮助治疗神经官能症,并享有盛誉。
注意事项:成人服用安全,幼儿服用也许有害。
古籍记载:明·《本草汇言》(1624年)称:“阿魏化积、堕胎、杀虫之药也。其气辛烈而臭,元人入食料中,能辟一切禽兽鱼龟腥荤诸毒。凡水果、蔬菜、米、麦、谷、豆之类,停留成积者,服此立消。”
化学成分:树脂含有挥发油、香豆素类、苯丙素类等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为(R)-仲丁基-1-丙烯基、1-(1-甲硫基丙基)-1-丙烯基二硫醚、仲丁基-3-甲硫基烯丙基二硫醚等多种硫醚化合物,其中顺反仲丁基1-丙烯基二硫化物具有解毒脱瘾的作用,还含有α-蒎烯、水芹烯、十一烷基磺酰乙酸等,挥发油含量为10~17%;香豆素类主要有farnesiferol A、B、C,阿魏素、ferolicin等;苯丙素类主要有阿魏酸酯、阿魏酸。
此外,在某些文明中,人们会在脖子上戴一条由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制成的链子来抵御疾病。
参考资料
阿魏.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0:1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