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法国雕塑家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法国著名雕塑家,与罗丹齐名。一位美术权威在评论马约尔时说:“假如说罗丹的理想是把云石和青铜变成肉体,那么马约尔的理想则是将肉体化为云石和青铜。”在马约尔神奇的手中,一尊尊体态丰盈的女裸雕像、简练、安详,形态饱满而转折柔和,节奏舒畅而意蕴深远。马约尔虽为罗丹的第子,但绝不邯郸学步,他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其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与罗丹迥异。他的作品不诉诸文学情节,也不刻意追求绘画效果,而是赋予一种抽象的寓言性质和象征意义。
生平简介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出生在法国东比利牛斯省,距西班牙边境仅几公里的班纳尔。父亲是一个水手与小土地所有者,兼做些纺织生意。兄妹四人,他行二。马约尔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一心想学画,但未能得到养母姑妈的允许。父亲死后,在市长的推荐下,他得以入地方博物馆学素描。后经在巴黎学画的学生的鼓励,独自去巴黎求师。1882年,数次报考画家的工作室而落空,后被著名绘画大师卡巴奈接收,最终他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他与另一位未来雕塑家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成了莫逆之交。但在艺术思想上,他却更倾向于保罗·塞尚保罗·高更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等人的创作活动。还在搞壁毯设计时期,因与家乡的女工一起化学染料而结识了克罗蒂特·娜西斯,不久,与她结婚生子。马约尔从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可是当时正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艺术的鼎盛时期,从美学观上看,他与奥古斯特·罗丹正相对峙。人称北方的罗丹,南方的马约尔。何以他能如此成功地推翻了罗丹的雕塑传统,建立了他的象征主义雕塑风格呢?马约尔早年很欣赏“纳比”派。他主张女性雕像应保持一种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净化,把女人体的的原始曲线美比喻为自然的一部分。他把人体的自然律动用以象征一种建筑,一种自然或一种生态现象。虽然以古希腊为楷模,但更注重把古代传统加以简化、净化,因而出现了突出体积和体块的现代倾向。其女裸体雕像使20世纪初期的雕刻重新重视体积及严格的形体分析。其作品为现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实验铺平了道路。从马约尔开始,户外雕塑被作为五度空间的对象,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作出了新贡献。雕像的美转化为一种特定环境的符号,它在人们的鉴赏领域中负荷着超越形似的作用。他能推倒-更准确地说他发展了罗丹的艺术观是不足为怪的,因为时代需要他。
艺术生涯
早年学习绘画、后专攻花毯艺术,其时,受法国象征派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的影响较深,题材取中世纪故事,描绘田园风光并带有女性形象,大有复兴法国手工业的美好愿望。1900年后,由于两眼长期注视织机,他的视力衰退。经过6个月的失明的痛苦, 他便放弃这一艺术活动,改作雕塑。马约尔从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他初弄雕刻,只是为了消遣,可他立刻发现,这才是他真正要走的路。还是在巴纽尔斯搞壁毯时,他忽然想到把别人给的木头雕点什么。他就雕出一个园的东西当头,另一个当肩,再雕两个做乳房,一个做肚子,这样三雕两雕就成了一个女人,觉得挺漂亮,自己相当满意,他恍然大悟“我成了雕塑家了!”。此后,即从1898年起,他在雕刻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且从木雕转向烧陶和铸铜。
马约尔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虽然在绘画方面未做出出人头地的成就,一旦转向雕塑,形势就大不一样了。1898年,还是在为缓解因制作壁毯而使眼睛极度疲劳,以做木浮雕为消遣时完成的作品《泉》,在浮雕技法上,在装饰趣味方面,显示出新艺术倾向。此作最重要特点,不但有简化造型的企图,而且试图摆脱传统的某些约束,如“泉”的题材通常具有叙事性——水罐或水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道具。而马约尔的《泉》,只有一个裸女形象,仅以脱下衣服有垂直的衣纹,象征泉水。这是马约尔走出19世纪艺术阴影的初兆。
1900年,马约尔以自己妻子克洛蒂特为模特儿,用粘土捏塑圆雕小像《勒达》。《勒达》仅是一位裸女坐像,全靠女子回眸低视并举左手表示拒绝的姿态动作,暗示希腊神话中的这段著名故事。这件27厘米高的小陶像在首次个展时,被著名小说家兼艺评家米尔博购下。米尔博将它出示给罗丹,罗丹极口称誉。说“它很引人注目,正因为它毫不卖弄炫耀。”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师,随便即认购了马约尔的一件《小浴女》。后来,罗丹对马约尔的评价是:“马约尔是与所有伟大的大师同样伟大的雕塑家。”
马约尔一旦转到雕塑领域,其技艺进展神速,充分说明:他在40岁之前的绘画经历,虽未能有惊人成就,却使他成熟,待到表现手段变得更直接更单纯时,他的艺术便发生质的突变。1905年马约尔的《地中海》翩然问世。虽然遭到当时学院派的非难,但仍不失为他一系列不朽之作的发端。一个体态安详健壮,体肤光洁丰腴,体量感沉重厚实,富有优美曲线的女裸雕像,仿佛坐在茫茫的海边。右手侧放支撑着身体,左手托着低垂的头,她似在朦胧中小憩,又似在寂寂中冥想。这恰如阳光下的地中海,在平静、温柔之中,孕育着顽强的生命和永恒的运动。作品以象征手法,展现的是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那和平安宁而又饱含生机的情调。著名作家纪德看了这幅作品后惊奇地赞道:“现代艺术从《地中海》中诞生了”。
马约尔的一生主要做大型的女人体雕像,如《布朗基纪念碑》、《果神波摩娜》、《塞尚纪念碑》、《德彪西纪念碑》、《载项链的维纳斯》、《法兰西岛》、《山》、《气》、《河》、《谐》等。他的这些大型女性人像,可以安置在广场、公园,可以陈列在某些特定的室内场合。在卢浮宫前的协和广场的草坪上陈列着马约尔的数件女人体像,它们就像生来就长在这草坪上似的,它们不仅美化环境,起到装饰作用,而且给人精神上一种难得的享受。
马约尔的女性造型语言是他对世界雕塑艺术独特奉献。他尝试把大自然的豪迈之气和雄伟力量赋予女性人体。这些女人体充满着生命,但他们不是具体的人,他们是大自然的象征。他的《气》是一位飘浮空中的女子,喻人类的飞行壮举。他设计以右胯为支点的侧卧女子形象,上身仰起,左手前伸而右肘脱离原先的支撑点,两腿伸直而悬空,造成整个身体被空气托起,似飞去的形态。他的《河》是一个跌倒的女子,被一股看不见的洪流卷走,手足无措,惊恐不已。侧卧女人体是那样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滔滔不绝与蜿蜒曲折。人们在马约尔的作品中看到了女人体有无限丰富的包容性,感受到宇宙的万千气象和各种境界。那些浩荡的河流、连绵的山脉、宁静的大海、辽阔的原野等等都是借助女人体实现的。对于马约尔来说,女人体是取之不尽的象征与隐喻的宝库,也是他抒发创作理想的媒介。
马约尔的命运和历史上有贡献的艺术家罗丹、摩尔等大体相似,早年,他的作品并不为世人所承认。1902年在巴黎沃拉尔画廊展出《勒达》等作品,1905年秋季在沙龙展出《地中海》,被持传统看法的艺术界人士嗤之以鼻,认为“丑陋不堪”,直到20世纪,这种看法依然流行。马约尔按照某些城市委托创作的纪念性雕塑,由于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表现屡遭非议。1925年塞尚的故乡就拒不接受他的《塞尚纪念碑》,他的《布郎基纪念碑》在那位革命家的故乡皮热泰尼埃,更是引起轩然大波。然而一切革新之作,终被社会承认。如今,《塞尚纪念碑》和《布朗基纪念碑》都竖立在巴黎市中心的花树喷泉之间。1961年马约尔诞辰100周年之际,法国邮政将马约尔的《地中海》搬上了国家名片。目前,马约尔已名满天下,与其老师罗丹齐名,人们将罗丹、马约尔、布代尔誉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有人评喻说:罗丹将雕塑艺术带到20世纪的门槛,而马约尔、布代尔将它带进了20世纪。
作品欣赏
《布朗基纪念碑》
1905年,马约尔想参与左拉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未能如愿。不久,他获得了创作布朗基纪念碑的委任。当人们问及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时,他的回答很干脆:“嘿!一个女人体。” 运用女人体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象征某种观念、事物,这在西方美术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但运用女人体来创作历史人物纪念碑倒是少见的。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曾被马克思称为大无畏的革命家,他是巴黎公社委员,在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足有三十多年是在铁窗里度过的,虽历遭磨难,但革命意志弥坚。对尊重传统政治、社会准则和保守的马约尔来说,要创造这样一位英雄叛逆者的纪念碑也许是难以想像的。马约尔最后创造了这样一个裸女形象:一位异常结实壮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内在力量,双手被束在背后,侧转身向后看,迈腿向前跨着坚实有力的步伐。整个造型充满巨大的爆发力,扭转不屈的身体象征着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坚毅不屈的精神气质。这尊人体造型又像一匹被缚住的烈性野马,静止的形态纯朴而凝重。这尊雕像又称为《被束缚的自由》或《被锁链系住的行动》。
《地中海》
《地中海》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个象征着“地中海”的裸体女子身体健美、四肢粗壮、姿态优美。她右手支持着身体,左手向前托着低垂的头,神态含蓄而安详,如同坐在地中海的海滩上,低头瞑想。作者有意减少了人体身上细小的凹凸面,自然光照上去,明暗起伏很弱,这种大弧度转折的体面,使人体显得皮肤光滑丰腴,充满茁壮的生机,象地中海一样,虽然表面平静但内里却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和永无休止的律动。《地中海》原本题为《为树荫花园所做的雕像》,后来题为《思想》,再后来又叫过《拉丁思想》。事实上,雕像的名字很多不是马约尔自己起的,是他的一些诗人和作家朋友替他起的。马约尔是个好脾气的人,他接受了这些意见,因此雕像的名字常常被换来换去的,但后人仍喜欢称这件作品为《地中海》。
这件雕塑原本是大理石制品,后来作者又把它翻制成若干个青铜像,放置在户外,将雕像的美溶于自然美之中。当人们散步于自然空间,看到这尊雕像,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的联想,进而增加了对雕像的理解,这也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
《河流》
 《河流》,铅制品,作者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创作于1939-1943年之间,128×163厘米,巴黎图伊勒里公园。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这是马约尔晚年的作品,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河流”的主题也是通过一个丰满健壮、线条圆润的女人人体来表现的。她侧卧着,双腿一前一后自然的弯曲着,右手微微向上,脖子与头几乎成一条直线向下垂着,神情欢乐而陶醉。她乳房丰满、腹部结实、大腿粗壮、头发浓密,完全不是那种苗条纤弱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似有着无限繁衍能力的大地之母的形象,象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充满了健康的美感。作者并没有十分细腻地刻画肌肉的纹路,而是用大弧度转折的体面,加上自然光线的照射,显示肌肉富有弹性的力量,整个人体线条粗犷而流畅。马约尔的这类作品有很多,它们充分展示了裸体所具有的无限魅力,人体被赋予了如此丰富和广阔的含义,象征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充满了生命的活的自然。这件雕塑作品被放置在户外,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雕塑溶于自然之中,并充分展开联想,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美。《河流》还有两个姐妹篇:《山岳》和《大气》,它们构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称是马约尔的象征主义代表作。
纪念展馆
说起马约尔,不能不提到季娜。出生俄国的季娜·维埃尼移居到巴黎。少女时代,雪肤花貌,体态丰盈,被法国建筑师东代尔当作“活的马约尔作品”,介绍给马约尔,成为大师生命最后十年的灵感源泉。季娜于15岁时(1934年)来到马约尔身边,为马约尔做模特儿,当秘书,最后被马约尔夫妇收为义女,并与义兄吕西安在老夫妇身后共同继承遗产。马约尔晚年的重要杰作《山》、《河》、《谐》和许多小像,以及《坐着的裸女》、《包头巾的季娜》、《黄色大裸女》等精彩油画和许多素描等,无不体现季娜的青春纯美。小像《季娜》恐怕是马约尔全部作品中最“亲呢”的作品,表现似乎稚气未退的少女,仰面躺着,头枕双手,两腿高举,蹬向空中的闲情自娱的一瞬。小像的憨态可掬,反映了他对这位模特的喜爱之深。而季娜终不负大师的一片心意,不但以模特身份为其生前促成晚年众多大作,尤其在其身后半个世纪终于在巴黎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使马约尔身后扬名。
马约尔于1944年10月6日因车祸身亡,葬于巴纽尔斯,享年83岁。其夫人也于八年后的1952年去世。马约尔夫妇去世后,季娜与吕西安相约,无论如何,一定要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以宏扬大师的艺术。1972年吕西安病故,终年76岁,季娜一人负起重任。她经营画廊,继而成立基金会艰难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四处奔走,希望把马约尔作品捐献给国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63年,经才华横溢的文化部长马尔罗从中斡旋,将马约尔18件大型雕刻献给国家,陈列在巴黎市中心的图伊勒里公园,供访问艺术之都的万方来客欣赏亲近。然而,建成马约尔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则耗费了这位能干而勇敢女子的毕生精力。直到1995年即马约尔去世后半个世纪,这个由衷的愿望才终于成为现实。青春活脱的季娜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76岁的富态老女人了。
马约尔博物馆建成之后,季娜自任马约尔博物馆馆长和季娜·维埃尼基金会主席。现在她把马约尔博物馆馆长的职位推给其长子奥利维埃。而她的次子贝特朗是位作家,他的马约尔专著写的非常好,担任马约尔博物馆的主任馆员,负责研究和出版工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9 14:15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