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拟角鲨
角鲨目黑棘鲛科动物
小型深水鲨,腹部密布发光器官,体侧则稀少。可能是现生鲨类中最小者,最大体长约为25公分,雄鲨成熟体长约15-22公分;雌鲨成熟体长约17-25公分。
分类学地位
学名 Squaliolus aliae
命名者 Teng, 1959
中文名 阿里拟角鲨
科中文名 黑鲛科
科号科名 031 Dalatiidae
模式种产地 Off Tungkong, Kao-Hsiung Pref., Taiwan, ca. 180 fm  大陆名 阿里拟角鲨
栖息环境 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沙鱼
栖息深度 200 - 200 公尺 食用鱼类 否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25 cm  经济性 否
台湾分布 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李柏峰(2003)硕士论文、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malleye pygmy shark
型态特征
体细长,正纺锤形,稍侧扁,尾鳍短,帚形;吻长而尖;口前吻长约等于口裂到胸鳍起点之距离;头长,约为全长的1/3;眼大,侧位;眼径为眼前吻长之半;鼻孔大,稍大于鼻孔间距,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前鼻瓣具一尖突;口裂平横,上颚唇缘有二个乳突;口角的唇厚而肉质;口角沟斜向后延伸;口宽小于吻长;喷水孔大,半月形,位眼上缘后方,距眼等于眼径距;鳃裂狭小,位于胸鳍起点前方;上下颚齿不同形,侧扁,边缘光滑;上颚齿细长而尖,正中齿直立,两侧齿各11枚,尖端稍斜向口角;一行在使用;下颚齿较大,每侧十齿,齿头外斜,一行在使用;盾鳞小而平扁,顶部截形,排列稀疏,大小不一。背鳍二枚,第一背鳍短小,其高为鳍基底长的1/2,上角广圆,后角尖突,棘甚短,顶端稍露出;第二背鳍低而长,无棘;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两倍;后角尖突,末端位于第二背鳍基末端到尾鳍上叶起点的中央;尾鳍宽短,帚形,尾椎轴低平,上叶稍大于下叶,后缘截形,下叶后缘稍入,尾柄腹面平,横剖面五角形;腹鳍短而低,外角圆,后角尖;胸鳍宽大,外角圆,内角钝圆,后缘截形。体背暗褐色,第一背鳍前部褐色,后部白色;第二背鳍上缘白色。胸鳍基底黑色,外缘有一黑斑,其它部分白色。腹鳍外缘白色,基底黑色。尾鳍基底褐色,后缘白色。尾椎轴末端黑色尖突。以前所记载之小抹香鲛(Squaliolus laticaudus)为本种之误鉴。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海域。本省分布于东北部及南部海域。
渔业利用
罕见鱼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44
目录
概述
分类学地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