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谀奉承,出自明末清初·东鲁古狂生《
醉醒石》的
汉语成语,意思是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讨好别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东汉初年,有一个隐士名叫
严光,字子陵,少年时候曾是光武帝
刘秀的同学。光武帝一当上皇帝,他就改变名姓,隐藏起来。光武帝思念他的贤能,下令寻访他。后来,齐地有人报告说有一个人穿一身羊皮衣服在河边钓鱼。光武帝怀疑是严光,就派人去接他,接了三次才来,光武帝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吃住。
当时的司徒(掌握国家土地和人民)
侯霸也是严光的老朋友,听说严光来了,派人送信去,请严光到他家作客。信中说:“听说你来了,本想立刻去看你。但是公务繁忙,未能成行。”
严光不写回信,要来人转达他的口信:“君房(侯霸字)先生,你的官位已经很高了,这很好。如果事君仁义,这是天下人高兴的。如果你事君一味阿谀奉承,将来一定要引来杀身之祸。”
后来,有人把这口信的内容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个纵情任性,不受拘束的人,还是老样子。”光武帝马上坐车去看严光。严光假装睡着了,不理光武帝。光武帝抚摸着严光的肚子说:“哎呀,子陵啊,你为什么不出来做官,帮我处理政务?”严光很久才张开眼睛说:“唐尧是贤君,所以有人出来为国出力。人各自有各自的志向,你为什么要来逼迫我呢?”光武帝只好叹口气走了。
社会上存在着有各式各样的人,有坚持已见的,有刚正不阿的,有阿谀奉承的。钱、权、势毫无疑问是个好东西,大家都在拼命追逐,大家都想拥有。但是,蹂躏自己的尊严和灵魂去讨好别人,溜须拍马,得到的却是没有情感外之物。 “阿谀奉承”来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而使自己失去了尊严去了灵魂,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这样就算我们得到了那些令人眼红的权势什么意义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施舍和怜悯来生活,得到那些权势来作威作福,这些东西只能让我们失去自我。人活在世,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过着“阿谀奉承”没有自我的“非我”的生活。
同时对于听者,可以说领导者无时无刻不被来自外人或部下的阿谀奉承所包围着。姑且不管这些阿谀奉承是有意还是无心,但反复听到这些话,会对人产生一种可怕的作用。就好比麻药般使人不知不觉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产生自己乃十全十美之人的错觉。因此,阿谀奉承便成为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在句子中一般做谓语、定语、补语,做谓语时可以直接带宾语。比喻说恭维的话,向人讨好。含贬义,表示个人道德品性的概念,指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多用于下对上,也用于平辈间。
雷震怒气未尽地用手擂着桌子说:“我们有些干部啊,他们总爱听阿谀奉承,对那些爱提意见的人,到死也不放过。”——李准,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他的性格本身就和恐惧、怀疑、阿谀奉承、互相戒备这些东西时常发生冲突 。——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