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谄阿谀之贼。——《
三国演义》;阿谀曲从;老练的阿谀可以买动一个老实人。
2、《三国演义》:“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
汝辈谄阿谀之贼。”
3、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彼全忠一凶人,犹知以
顺旨为可杀。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谀为保身之良策,何哉?”
4、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岸贾阿谀取悦,言无不纳。”
“中国当代作家多娇气,骄气。爱慕虚荣是中国文化的消极的传统,喜欢听奉承话,这个时代的奉承大概并不代表阿谀,而是图个吉利。生活中大家都喜欢听吉利话,也就不好说是奉承了。这个在文学界尤其显显,当代的作家又有哪个不喜欢听奉承话呢?尤其获了大奖喜庆的时候,更要盼些‘吉利’话了。
当代作家自幼就在这么一个敌视批评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与大数中国人一样信奉一种中庸的生存哲学,其人生哲学的妙处就是所谓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所以人人都变得特别现实和实际:有利则来,无利则去;所以,视正义和真理等精神价值为游戏,而将别人坦诚的质疑和善意批评当成是和人过不去。在这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中有责任感或正义感的批评家们都退缩了,同在这样的一时代,批评家的正常成长受到了影响,多有见了名人就下跪的软骨头,多有见了利益就堆起满脸的没有用的烂忠诚,何时又见过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
阿谀奉承和“阿谀逢迎”都有“迎合别人心意说好听的话”的意思;常通用。但
阿谀奉承宜用于
强调“
曲意迎合别人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