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1年的阿瓦雷尔战役,又称阿瓦拉耶战役,是亚美尼亚历史上的一次大败。他们在战役中损失惨重,却也让波斯对手付出了沉重代价。最终,依靠这场失败的战役,
亚美尼亚人守住了自己的信仰。
波斯人的改宗
公元5世纪的萨珊波斯帝国,在各方面都距离自身立国时的理想是越来越远。虽然屡屡从东罗马人身上敲诈得手,却始终无法复兴波斯帝国的昔日辉煌。伊嗣俟二世在西部与东部的边境上来回奔走,却无法获得想要的收获。唯有在亚美尼亚地区,他的胜利博得了不少贵族的好感。于是,古代
亚美尼亚王国的大部分地方被划入了
波斯帝国的势力范围。
作用一个以
拜火教立国的政权,
萨珊波斯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政教合一的特点。到了伊嗣俟二世时代,他自己就是疯狂的拜火教传播者。但在他非常脆弱的帝国边区,还有不少基督教徒、佛教徒和犹太人存在。所以他一直推动着信仰改宗活动,并将目标也对准了亚美尼亚山区。
为了让亚美尼亚人摆脱
基督教和西方传来的希腊语影响,伊嗣俟二世公开要求亚美尼亚的贵族们放弃原有信仰。同时派出了一支由拜火教传教士组成的队伍,开赴当地进行神庙建设。这种做法在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政治忠诚度的筛选,却在深深触怒了大部分
亚美尼亚人的神经。尤其当进入当地的波斯士兵开始尝试拆毁教堂,不满情绪直接被激化成了武装暴动。
亚美尼亚人选举出贵族瓦尔丹·马米可尼亚领导他们,并开始为抵抗波斯人的军事行动而开展努力。他们首先向东罗马皇帝
狄奥多西二世求援,但后者除了给予马米可尼以将军封号号,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接着,亚美尼亚的使者又在周围的邻国遭遇困难。无论是倾向倾向于基督教和罗马的沿海国家拉奇卡,还是内陆山区的伊比利亚和阿尔巴尼亚,都不准备伸出援手。后两者则因为信仰和习惯上更接近波斯,而在之后立刻加入了萨珊国王的征讨大军。
泰山压顶的波斯
公元451年,伊嗣俟二世的帝国军队开始朝着亚美尼亚地区挺进。为了在更多地方推广自己的拜火教独尊政策,萨珊君主需要以泰山压顶之势来一举荡平亚美尼亚。为此,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精锐近卫军部队,还抽调了地方上的重要贵族武装,并从各边区也招募当地军事菁英参战。
在主力军队进入亚美尼亚边境前,一小支波斯军队先沿着东部边界深入。他们成功的将亚美尼亚东部和北部的伊比利亚王国与阿尔巴尼亚王国也拉入了联合阵线,并开始封锁边境。当地的部分军事菁英,则带着自己的武器和扈从南下与波斯大军汇合。
亚美尼亚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信仰和基本安全,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总动员。各地区或山头的大小家族都派出了自己的扈从或属民参战。这让马米可尼亚很快就集中到了号称多达66000人的部队。
然而,这个数据显然是有水分的。而且,由于波斯人的分化瓦解手段和亚美尼亚本身就一直存在的地方山头主义,一些亲波斯的贵族还是选择了观望。这就让抵抗军的兵力比集中到的人数更少。
尽管如此,亚美尼亚人对于自己战斗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强国,但山地边区环境还是让他们不缺乏武力文化基础。而且作为罗马与波斯势力所长期争夺的对象,大量的亚美尼亚人曾经为其中的一方作战。他们的步兵与同时代的东罗马军队几乎如出一辙。骑兵也是结合了罗马-波斯风格的精锐。惟一的问题是,这样级别的部队数量有限。总动员而来的志愿者中,就包括不少装备很差的轻装部队。其中除了弓箭手比较有战斗力,其他人的实力不宜高估。
相比之下,波斯人则动员了号称10万人的大军,其中大部分居然还是支持他们的亚美尼亚附庸,这无疑是因为亚美尼亚地区崎岖偏远,军队集结成本太高所致。而这群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当然不宜高估。
除此之外,大部分参战的波斯人都是骑兵。既有国王本人直属的不死军,也有重要贵族纳尔斯的私家武装。甚至还有来自帕提亚和北方地区的大贵族伊萨德支持。他不仅为帝国提供了各类精锐骑兵,也有部分异常善战的北伊朗德拉米重步兵。
此外,还有不少来自高加索山区的阿尔巴尼亚与伊比利亚骑兵、来自呼罗珊的伊朗-萨卡骑兵、来自河中的白匈奴骑兵和巴克特里亚的红匈奴-贵霜骑兵。当然,也包括了波斯人喜闻乐见的印度战象。
这群人来自萨珊波斯各地,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大都是精锐。
针锋相对的大战
公元451年5月26日的早上,亚美尼亚军队在战前进行了圣餐礼。随后开始与波斯军队进行隔河对峙。他们将步兵按照罗马式战术,布置成前后两线,并在后方布置了总预备队。数量有限的骑兵则被部署在两翼。同时,根据传统习惯,右翼部队和预备队一样是比较有经验的老兵。
对面由穆什坎将军率领的波斯军队则将精锐部署在左翼,进行针锋相对的部署。其中包括了帕提亚地区的各类骑兵和德拉米步兵。大量亲波斯的亚美尼亚部队,被安排在第一线的中心位置上。他们身后还有不少波斯本族部队。数目不详的战象,被他们平均部署在这些步兵队伍的间隙。那些来自高加索和帝国东部的附庸骑兵,则依次被布置在全军的右翼。
开战后,双方的右翼都首先开始发起猛攻。经验丰富的亚美尼亚右翼,在同帕提亚省骑兵和德拉米重步兵的交锋中占据小小的优势。双方的骑兵在装备、战术和文化上基本雷同,打得难分高下。但罗马化的亚美尼亚老兵,比德拉米步兵更适合这种高强度的阵线推进。所以,在整个右翼位置,亚美尼亚人正一点点地获得领先。
但在左翼,临时拼凑的亚美尼亚人却遭遇了进攻失败。他们在渡河后遇到了大量高加索与东方骑兵的环攻。这些赶来助战的地方菁英,既有人马具装的铁骑,也有能骑善射的轻装骁骑。还全都是日常经历各种战斗和混乱的老军痞。他们利用亚美尼亚人渡河后的混乱,成功将其驱逐到了河对岸。
最激烈的战斗则还属中路。亲罗马和亲波斯的两拨亚美尼亚人,为了各自的选择而捉对厮杀。由于彼此过于熟悉,连武器装备和训练都一模一样,他们之间的交手很难快速产生结果。
马米可尼亚为了阻止左翼的颓势,并给予波斯人以致命一击,开始将总预备队分为两组使用。其中一部分步兵被派往中路的侧翼,帮助第一线步兵夹击对手。骑兵为主的力量,则将填补左翼位置,驱散对面的游牧系军队。
结果,当其他部分的战斗还未分出胜负时,马米可尼亚亲率的骑兵和步兵预备队已经杀到了波斯二线位置。那些之前成功逼退农民兵的游牧部队,在面对高速冲锋的菁英时,也只能让出一条去路。但波斯人很快就将第二线的战象与本族步兵抽调过来。亚美尼亚追兵只能迎头撞上这批养精蓄锐的二线,并陷入了更加无望的消耗战中。
起义英雄战死
决定命运的时刻,一直担任预备队的米底省骑兵开始行动。他们从侧面与后方包围了马米可尼亚亲率的夹击部队。那些之前被冲散的东方附庸骑兵,也开始重新集结,并维系着亚美尼亚人后方。发现自己已经同时被步兵、大象和各类骑兵包围的马米可尼亚,深知败局已定,在下令全军撤退后战死。
但因为他所在位置的隔绝,撤退命令并没有被及时传递出去。中路与右翼的亚美尼亚人继续战斗了很久,才因为体力与兵力的不支再选择撤退。由于亚美尼亚人顽强的斗志和泯不畏死的精神,原本期望收获大屠杀的波斯人也损失惨重。这为后来他们减轻对亚美尼亚的控制,起了关键作用。
波斯人的服软
波斯人虽然打赢了阿瓦雷尔战役,却没有收获太多他们想要的东西。除去部队的损耗与战争的花费外,亚美尼亚当地的占领也需要一笔额外的费用。所以波斯人在囚禁了部分亚美尼亚神职人员后,仅仅换上了一位新的总督进行治理。
亚美尼亚人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抵抗。亲罗马的基督派势力,一直以马米可尼亚的侄子瓦安为核心,继续时断时续的武装袭击。原本可以用来压制他们的亲波斯派亚美尼亚人,则因为战争的损失而势力有所衰微。
当然,亲罗马亚美尼亚人的损失更为惨重,并且不少人被迁移到萨珊波斯东部分而治之。但是阿瓦雷尔战役毕竟鼓舞了亚美尼亚人的斗争精神。
最终在公元484年,波斯人不得不与亚美尼亚贵族们达成和解。他们放弃了强制改宗政策,也不再对亚美尼亚本地的教会进行破坏。亚美尼亚人算是为自己的权利,赢得了伟大胜利。
而波斯人也因为东部边界的一系列问题,被弄得焦头烂额。那些在阿瓦雷尔战役中帮助波斯人的地方菁英,许多因为波斯大王试图强化对东部边境的控制而选择了叛乱。这就让波斯不得不同巴克特里亚与粟特地区的邻居们开战。反过来,也是让亚美尼亚人收获了迟到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