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
世界文化遗产
阿旃陀(Ajanta)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东北388公里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共有29个佛教石窟,从公元前2世纪到7世纪(650年)的石窟作品。
简介
阿旃陀,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城镇。人口2,000多。城北约5公里的阿旃陀山地,在陡崖壁上凿有30座岩洞,洞内有驰名世界的佛教壁画、雕刻和佛龛。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期间佛教文化遗物。
曾长期湮没,1819年,一位英国人在打猎时发现了阿旃陀,1929年公布于世,1945年归属印度考古调查局,因其壁画而闻名于世。
导览
第1窟为公元7世纪作品,最为辉煌,窟内正方的佛雕像高3米,从左右中三个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佛快乐、痛苦和冥想的不同神态。另一佳作是4种动物只有一个头,但只要从不同方向看,能分辨出不同的动物。
其中1、2、10、16、17窟为有壁画的石窟,讲述3类故事:佛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及涅磐,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等故事。壁画制作过程:在凿好的石头上,先用沙、石及植物等灰泥贴在上面,约过45天后,在上面绘画,所用颜色均为天然颜料。
其中1、2、10、16、17窟为有壁画的石窟,讲述3类故事:佛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及涅磐,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等故事。壁画制作过程:在凿好的石头上,先用沙、石及植物等灰泥贴在上面,约过45天后,在上面绘画,所用颜色均为天然颜料。
石窟凿于该山的一处新月形暗色岩陡崖上,共30窟。其中陡崖中部的5窟最早,凿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此后沿两边伸展,工程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历800~900年凿成。公元640年前后玄奘曾到过此地,并描写这里的伽蓝“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但以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失势,其地亦弃,,石窟遂不为世人所知,直至1819年才重新发现。石窟自西至东依次编号,4号窟为支提(佛殿),余皆为毗诃罗(僧房),其中一窟(30号)为泥土所埋,至1956年才发掘出来。阿旃陀石窟熔建筑、雕刻、绘画于一炉,是印度古典文化艺术保留至今最完好的范例。石窟前部有阳台、门窗和列柱,雕刻工致,富丽典雅,镌有菩萨仙女、象、鹿等装饰。入门便是殿堂,内设列柱、佛龛和佛塔等,毗诃罗内沿石壁还凿有石床。窟内石壁,各种壁画琳琅满目,有的以《本生经》为题材,有的以王公贵族和宫廷生活为题材,其中1号窟中遮卢加王补罗稽舍接见波斯来使图,尤有重要历史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鸟兽的壁画。后期作品多系笈多风格。
参考资料
关于阿旃陀、阿楼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孟买总领事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9 16:54
目录
概述
简介
导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