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的舞厅
梵高1888年创作的油画
《阿尔的舞厅》(法文:La salle de danse à Arles)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与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于1888年秋合作完成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作内容
(图片来源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官方网站)
该画面描绘的是在一个名叫“阿尔勒姑娘的疯狂”舞厅举办舞会的情景,在舞厅内挤满了人群。其中有观众也有舞者,穿制服的士兵,穿地方传统服饰的阿尔姑娘,以及穿摩登服装的男男女女纷纷挤在一起, 舞厅顶部的黄色灯光以成对的方式出现。
创作背景
1888年10月,保罗·高更来到阿尔勒以帮助文森特·梵高筹办一个便于当地艺术家交流切磋的“黄房子”,两位艺术家在一起画了好几幅作品,其中包括两幅大作,即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和高更的《阿尔勒姑娘》。
艺术鉴赏
主题
画面描绘的是在一个名叫“阿尔勒姑娘的疯狂”的舞厅举办的晚会,这是两位画家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厅顶的黄色灯光以成对的方式,给出一种眩目的错觉。厅内人群之拥挤通过那些形态饱满、并以深色弧线勾勒出外廓的色块来体现。表现了节日的热闹和空间的压抑。
构图
画面的前景中,那些发饰的形态体现了日本版画在两位画家创作中的影响:重新采用水平线条,并且画作第一层次曲线与反曲线相互交错,线图式外观突出。
形象
里面的人群十分拥挤,画家通过形态饱满的色块来体现, 并用深色的弧线勾勒出外部轮廓,凸显出一种富有韵律的起伏感。画中女性日本风格的发式发髻高耸,整片的靛蓝色块描绘了姑娘头,上飘逸的饰带。
色彩
画面中运用了大量的互补色“红与绿”,“黄与靛蓝”,色调浓郁并且饱和,表现了人群中强烈的节日氛围,并伴有空间的饱和感和些许不安,整体上将热闹场面和压抑的气氛形成对比。
历史传承
从1908年至1912年,该画由巴黎米切洛特女士收藏。
1925年至1926年,由巴黎的德鲁莱女士收藏。
1926年到1975年,由纽约安德烈·梅耶先生和夫人收藏。
1975年至1977年,该画由德烈·梅耶先生和夫人捐献给法国巴黎卢浮宫,并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宝姆游戏画廊。
1977年,被派到巴黎奥赛博物馆。
重要展览
作者简介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麦田上的乌鸦》等,但他的作品直到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他的艺术作品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
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画坛上继印象主义之后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凡·高、塞尚同为后印象派三巨头。出生于巴黎,母亲有秘鲁人血统。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带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作有《两个塔西提女人》、《拿水果的女人》、《我们朝拜玛丽亚》、《芳香的土地》以及《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20:53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