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首交响诗。围绕着学生时期一次登阿尔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经历展开,生动的再现当时情景。
简介
这首交响诗是当时理查德·施特劳斯献给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乐曲创作于1911年1915年间,时值作曲家搬到南德阿尔卑斯山麓别墅,相比起其他交响诗,用时最长,其间作曲家还创作了芭蕾舞“约瑟夫传奇”。该别墅景致一流,被拥于阿尔卑斯山壮逸的环境中,有可能正由于此,让作曲家立起了写作该交响诗的念头。
交响诗的主题是,通过音乐描述学生时期一次登阿尔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经历,当时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风雨浑身湿透。施特劳斯试图通过该交响诗将个人感受和状物结合在一起
虽名为交响曲实为交响诗或称为交响诗组曲组曲, 这首作品,将登山各种场面像电影一样作写实描述,从登山写到下山,从拂晓写到天黑,中间又探幽,观瀑,遇险,加上雷雨风暴,生动有致,因此有人称为“电影音乐”。
内容
共分为5个部分:
序,从夜至日出。
2.日出。
第一部分为登山,包括:
3.登山。
4.走向森林。
5.小河畔之旅。
6.瀑布。
7.幻象。
8.花的牧场。
9.山上牧场。
10.穿过灌木丛和矮树林中迷路。
11.冰川之上。
12.陡峭的岩石。
13.抵达山顶。
第二部分为山顶,包含:
14. 幻景。
15.云雾弥漫 。
16.日无光辉。
17.悲歌。
18.暴风雨前的宁静。
19.雷雨和暴风。
第三部分为下山,
20.太阳落山。
21.终曲。
22.夜 。
编制
作曲家要求以下编制:
2支长笛
2支短笛 (同时会负责第3和4长笛)
1支英国管 (兼第三双簧管)
1支黑克尔管
1支降E调单簧管
2支B调单簧管
1支C调单簧管 (兼B调低音单簧管)
3支大管
1支低音大管 (兼第4大管)
4支圆号
4支分别为B调和F调的高音大号 (兼5到8圆号)
4支小号
4支长号
2支大号
2把竖琴 (尽可能4把)
吹风机,雷声机,钟琴,大鼓小鼓三角铁,牧童铃, (3位演奏者)
定音鼓 (2位演奏者)
最少:
18第一小提琴
16第二小提琴
12中提琴
在“险境”一处,除了乐池的乐队外:
12支圆号
赏析
作品力求通过自身卓越的管弦乐情感色彩,使得听众很容易就能领会到各个段落的含义。作曲家的原意是,听众犹如看到一幅幅音画,通过这些音画听众可以感受到阿尔卑斯山那种种瑰丽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确做到了,靠的是细腻的配器和丰富的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将作品称为交响曲是很恰当的。就是单凭乐曲那庞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为交响曲。有一些登山时的主题或是动机在下山时会再现。作品出现之时,就已被认为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交响诗这种音乐形式的终结和巅峰之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1 20:2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