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交响诗是当时理查德·施特劳斯献给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乐曲创作于
1911年到
1915年间,时值作曲家搬到南德
阿尔卑斯山麓别墅,相比起其他交响诗,用时最长,其间作曲家还创作了
芭蕾舞“约瑟夫传奇”。该别墅景致一流,被拥于阿尔卑斯山壮逸的环境中,有可能正由于此,让作曲家立起了写作该交响诗的念头。
交响诗的主题是,通过音乐描述学生时期一次登
阿尔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经历,当时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风雨浑身湿透。施特劳斯试图通过该交响诗将个人感受和状物结合在一起
虽名为交响曲实为交响诗或称为交响诗组曲组曲, 这首作品,将登山各种场面像电影一样作写实描述,从登山写到下山,从拂晓写到天黑,中间又探幽,观瀑,遇险,加上雷雨风暴,生动有致,因此有人称为“电影音乐”。
14. 幻景。
作品力求通过自身卓越的管弦乐情感色彩,使得听众很容易就能领会到各个段落的含义。作曲家的原意是,听众犹如看到一幅幅
音画,通过这些音画听众可以感受到阿尔卑斯山那种种瑰丽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确做到了,靠的是细腻的
配器和丰富的
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将作品称为
交响曲是很恰当的。就是单凭乐曲那庞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为交响曲。有一些登山时的
主题或是
动机在下山时会再现。作品出现之时,就已被认为是
19世纪下半叶的
交响诗这种音乐形式的终结和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