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巴楚米扬
苏联天文学家
阿姆巴楚米扬,苏联天文学家。1908年9月15日生于第比利斯,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34年任该校教授,并领导天文学教研室。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1964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从1946年起任比尤拉坎天体物理台台长。
人物介绍
阿姆巴楚米扬(BaKTopAMasacnoBny AMGapuyMaH,1908-)苏联天文学家。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34年任该校教授,领导天文学教研室。1939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41-1943年任列宁格勒大学副校长。1943年加入亚美尼亚科学院,1946年起任比尤拉坎天文台台长。1947年被选为亚美尼亚科学院主席。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土。1961-1964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主要从事天体演化学及其哲学问题研究。40年代末提出星协概念,认为恒星处在不断诞生的过程中,同一星系中所有恒星不是同时形成的。50年代中期提出超密说,认为天体的演化沿着从密到稀的方向进行,并试图以此说明大至总星系小至恒星的形成。60年代起,研究转向星系核和宇宙学。根据星系核的爆发活动,强调宇宙客体的动态不稳定性质。认为在宇宙学中,总星系即宇宙,总星系之外的别的总星系即别的宇宙。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宇宙模型距离现实很远,应建立一种相对论性的、不均匀的、膨胀的、时间上无限的宇宙模型。主要著作有《理论天文物理》(1958)、《宇宙演化的问题》(1968)、《现代宇宙学问题》(1972)、《天体物理学的方法论问题》(1973)、《现代天文学革命和世界观问题》(1975)、《宇宙的演化过程》(1976)等。
简介
阿姆巴楚米扬主要从事天体演化学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他于40年代末提出星协概念,认为恒星仍在不断地诞生出来,反对同一星系中所有恒星同时形成的见解。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超密说,认为天体的演化是沿着从密到稀的方向进行的,并强调爆发、瓦解、分裂在天体演化中的作用。但后来的天文观测表明,在天体演化
过程中从密到稀和从稀到密的现象都存在。阿姆巴楚米扬还认为多重星系的主要倾向是分裂,而不是碰撞。从60年代开始,他转向星系核和宇宙学的研究,并根据星系核的爆发活动,强调宇宙客体的动态不稳定性质。他认为,宇宙学中的宇宙概念是指总星系而言,在总星系之外还有别的总星系,即别的宇宙,主张建立一种相对论性的、不均匀的、膨胀的、时间上无限的宇宙模型。他指出,天文学正处于用量子力学-相对论的世界图景解释宇宙中各种物理现象的局部革命阶段(见量子力学、相对论),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革命,从而再一次成为揭示物质主要属性的新思想的源泉。
学术成就
阿姆巴楚米扬对恒星起源理论颇有研究,尤其强调灾变、爆发活动在恒星的形成和演化中以及在星系的演化中的作用。四十年代末提出星协概念。六十年代转向星系核宇宙学的研究。他提出超密态假说,用以说明天体和宇宙的起源,认为天体的演化是沿着从密到稀的方向进行的。1951年巴德和闵可夫斯基证认强射电源天鹅座A为两个相连的星系,并认为这是两个星系相碰;而星系的相碰可能是常见的现象,以此说明大量射电星系的存在。1955年阿姆巴楚米扬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天鹅座А不是两个相碰的星系,而是一个正在爆炸(分裂)的星系。他从多重星系的研究,认为多重星系的主要倾向是分裂,而不是碰撞。随后,爆发星系(如Μ82)的陆续发现,证实了他的看法(见特殊星系)。在恒星起源问题上,他认为恒星不是由弥漫物质,而是由密度极大的星胎(超密物质)形成的。在恒星天文学星系动力学和其他领域,他也有相当的研究,并有强烈的哲学倾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03 23:41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