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卷十四:“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
北史·魏本纪》:“帝虑内难,乃北逾阴山,幸贺兰部,阻山为固。遣行人安同、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使楷洛将骑四千前驱,遇奚骑八千,楷洛战不利。怯懦,不敢救,引兵欲还,虏乘之,唐兵大败。阻山为方陈以自固,大使谓曰:‘朝廷既与我和亲,今大军何为而来?’”
《
宋史》列传第九十:“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
《
元史》列传第五十二:“次大获山,宋人阻山为城,带江为池,恃以自固,立统锐卒,攻陷外堡,夺战船百余艘。”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梅)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
清·汪森《
粤西丛载》:“桂岭九驿,至象南左右分两岐,皆适二百里而阻山。”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洪武二十年建,四面阻山,城周三里。永乐十四年,重修。”
《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