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
汉语词语
阵地,汉语词语,军队为进行战斗,兵力兵器所占领的位置,比喻工作、斗争的场所。
名称起源
为遂行作战任务,部队、分队、单兵占领或准备占领并构筑工事的位置。部队作战的依托。“阵地”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io,意为“位置”。在中国古代兵书中称为“战阵”“战地”,指军队摆兵布阵的位置。直到清末,才使用“阵地”这一术语。
历史沿革
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发展缓慢,阵地较为简单。在城池防御中,阵地通常由城墙、壕沟和外围关堡结合拒马、柴藩、铁蒺藜等障碍物组成。野战防御中,则构筑壁垒作为阵地。在进攻城池时,挖掘地道或堆积土山作为进攻阵地。
14世纪,中国建立了海岸要塞阵地。
16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棱堡式要塞阵地。
19世纪,中国在沿海建立了炮台式要塞阵地。在欧洲,野战防御中,开始形成以堑壕工事为主的防御阵地;进攻作战中,一般构筑炮兵阵地和散兵坑或散兵壕,作为进攻的依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机枪、火炮大量用于战场,堑壕式阵地体系被普遍采用;进攻作战中开始构筑冲击出发阵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种火器发射阵地成为攻防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采用堑壕与支撑点相结合的防御阵地。
应用要求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阵地。阵地的选择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上级意图、任务和兵力部署等因素而定。基本要求:能疏散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利于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便于机动和实施保障等。在防御战斗中,通常包括战斗警戒阵地,坚守阵地,炮兵阵地,防空兵阵地,反冲击展开地区,反坦克阵地,伏击阵地,斜切阵地,中间阵地,侧方阵地,反机降阵地,后勤、装备配备地域,指挥所等。在进攻战斗中,通常包括第一梯队进攻出发阵地,第二梯队、预备队配置地域,炮兵阵地,防空兵阵地,指挥所等。构筑阵地时,须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原有工事和装配式野战工事构件,发挥制式和就便器材的作用;统筹规划,分批构筑工事,设置障碍物和进行伪装,使之形成有机整体;力求坚固、隐蔽、疏散,防、打、藏结合,并有防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和防核化生武器袭击的设施。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阵地将更加疏散、隐蔽、坚固、多能,种类将增加,编成将更为严密;对构筑工事、障碍物设置和伪装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将更加强调对敌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袭击的防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8 00:36
目录
概述
名称起源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