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山
河南省洛宁县境内山峰
阳虚山,又名阳峪,河南省洛宁县西南部的兴华乡,相传是仓颉筑台造字之处。史书记载,仓颉本是黄帝史官,长相奇异,双目四瞳。他见神龟负文出洛水而生灵感,观鸟兽蹄行之迹而创汉字,被后人称为“字圣”。
地理位置
仓颉造字阳虚山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就已广为流传。据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双目四瞳,很有圣德。一次,他“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见神龟“丹甲青文”而出。龟背上的清晰纹理使仓颉很受启发,他想到自己每天结绳记事,常常力不从心,倒不如创造一些符号来记事。
于是,仓颉在阳虚山上一处平地住下,与随从、家人一起开始了造字的宏伟工程。他每天观察万物,苦思冥想,多年后“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中国第一批古汉字终于产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得以终结,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先秦的许多文献对此均有记载,如《淮南子·本经训》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韩非子》也对仓颉造字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成书于西汉晚期的《河图玉版》记载,仓颉受神龟启发而创造的28个古字,当时刻在阳虚山的石洞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求“书同文,车同轨”,由宰相李斯负责此事。李斯在创制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时,曾到阳虚山辨认过这些古字,据说当时只能认出其中8个。
阳虚山上曾有古碑,现已不存,如今仓颉造字台遗址处的碑立于20世纪90年代。明清时期,兵刑两部侍郎张鼎延曾赋诗《仓颉造字台》称“南巡盛迹旧萧条,指点荒台事寂寥”;清代河南府府尹张汉也有《造字台》诗云:“我观造字台,恍然见仓史。洛涌压群书,要窥无字始。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历代常有人到此怀古,感念“字圣”功绩。
“造字台遗址其实是仓颉家人仓北海的墓冢。当时造字历时很长,非常辛苦,仓北海就累死在阳虚山。仓颉在他的墓冢上晾晒用泥捏好的字,因此这里也称晒字台。”洛宁文史专家曲少波先生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争“仓颉造字处”这一名片,与其他地方相比,洛宁阳虚山附近有“洛出书处”古碑、龟窝石壁题诗,还有仓颉随黄帝设坛祭水的龙头山等,这些都是仓颉造字于此的重要证据。
玄沪水边有龟窝
在兴华乡与罗岭乡、长水乡交界处的阳虚山下,玄沪(也叫元扈、玄扈)水蜿蜒流出,注入洛河,这就是仓颉见神龟“丹甲青文”而出的地方。
关于此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永宁县》中有明确记载:“阳虚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是也。有元扈水出焉,流而注于洛。”沿玄沪水逆流而上,进山1.5公里左右有龟窝、龟滩等遗迹,可惜洛河涨水,不能徒步经过。
24日中午,我来到玄沪水与洛河交汇处,望着对岸群峰,想象不出龟窝是何等模样。同行的曲少波先生去过多次,他说:“龟窝风景很美,以前也很有名。有一次我进去寻古,还在石壁上发现一首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的诗,是广东道进士刘武臣所题: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妍。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与游人当管弦。题目就叫‘游龟窝至此偶成’。”
从这里往东数百米,长水大桥北边就是仓颉随黄帝设坛祭水的龙头山,又叫檀坞山、坛屋山。此山处于442.5公里洛河上下游的分界线上,往西是崇山峻岭,往东是一马平川,洛河如玉带从山下经过,一派秀美风光。
曲少波先生说,别看龙头山不高,却很有名气。黄帝就是在这座山上祭水后派仓颉代自己“南巡”,才有了阳虚山造字一事。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也是在此得神龟负书,并根据龟背上的图形分天下为九州,创制了治理天下的“洪范九畴”。
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山顶建有禹王庙,庙前曾有清代古碑。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重编的《河南通志》中也记载:“禹王庙,在永宁西长水镇。昔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宋淳化四年建,元延祐三年学士薛友谅修,皇明正统年间重修。”
洛出书处有古碑
从龙头山再往东走不远,今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乡西长水村就是“洛出书处”。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神龟出于洛水,其背上的图形名曰龟书,又称洛书。洛书包罗万象,奥妙无穷,为人类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龙马游河,羲帝因图而画卦;神龟出洛,禹王取法以明畴。”与河图相比,洛书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它用9个自然数(河图用了10个)排列成一个正方形,形成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其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其十分推崇,曾称“洛书可能作为我们和另一星球交流的媒介”。
24日中午,我与曲少波先生一起来到西长水村,看到了相距很近的两块古碑。东边一块立于古井旁边,上书“洛出书处”四个大字,青石材质,保存完好,是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腊月河南府府尹张汉手书,永宁县县令沈育所立。
“民国初年改永宁县为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曾长期是永宁县治所在地。浙江人沈育只在这里当了一年县令,却办了一件大事,就是立碑证明‘洛出书处’。”曲少波先生说,雍正二年天气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沈育这个永宁县县令干不下去了,他“宾从凄凉童仆散,更无书札到京华”,准备离开这里。就在离开之前,河南府府尹张汉前来视察,命他立了这块碑。
这块碑被栅栏围起,立于一口古井旁边。古井东边有一院落,里面是洛神庙,也保存着一块古碑。这块古碑石质粗糙,下面大部分漫漶(音huàn)不清,只能看到碑额上的几何图形和一个“洛”字。
“东汉之前多用‘雒’,曹丕称帝后改雒为洛,雒阳又称洛阳。因此,从这个‘洛’字推断,此碑可能刻于曹魏时期,因下半部分长期埋在水里,字迹渐被冲刷磨损。元至和年间,山东名士杜仁杰曾来这里,留下了‘字形漫泯不尽识,岁月唯有苍苔知’的诗句。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台乃我中华民族之基,文化之渊源。明兵部、刑部侍郎张鼎延【后五老图序】思伶伦之吹管,则陟彼金门。想神禹之叙畴则载升坛屋。鉴嶕峣之胜,则忆广成栖真之所。踞阳虚之顶,则念仓颉之蝌蚪之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8 18:04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