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曲·秋思》是元代散曲家
周德清的散曲作品。曲的开始,写秋天树叶飘零、万象萧瑟,创造了一声愁思的氛围,然后进一步写道:“楼外柳,眉叶不禁秋。”把外在环境和内在世界沟通起来。散曲生动而又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愁思满怀而又无人可倾诉的思妇形象。该曲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还是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生动感人。
作品原文
【中吕】阳春曲·秋思⑴
千山落叶岩岩瘦⑵,百结柔肠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⑶不禁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中吕宫为元曲常见宫调之一。
⑵岩岩瘦:即瘦岩岩,瘦削的样子。
⑶眉叶:似眉的柳叶。
白话译文
座座山上层层的树都在纷纷落叶,处处岩峦也显得消瘦了。多少件事都积塞在揉不断的柔肠上,寸寸都在发愁。傍晚时分﹐有个人独自靠在妆楼上沉思。楼外边的柳树,好象眉毛的柳叶禁不住秋霜侵袭,纷纷禅落了。
创作背景
该曲创作于元代时期,是周德清为纠正北曲创作在格律上的混乱而创作的一首曲。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阳春曲·秋思》将视线由天涯游子转向闺中思妇,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曲。散曲首句以“思妇”的眼光看秋天傍晚的景象,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秋风萧瑟天气凉,落叶阵阵草木衰。千山落叶而说“瘦”,并以“岩岩”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生动传神,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毕现。选择“瘦山”“落叶”意象,着力渲染烘托萧瑟荒凉的秋天气氛,由此而引发出来的秋思之感更是动人心弦。“百结柔肠寸寸愁”,诗人笔锋一转,就塑造了一个愁肠百结、柔情万种的思妇形象。因为她的愁思很重,觉得千山因落叶而变得十分消瘦。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画面中主人公的沉重感慨和悲凉心境可想而知。“有人独倚晚妆楼”,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它既无色泽,又无声响,却意味深长。“晚妆”点出时间为秋天傍晚,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两个字内容丰富,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在这幅佳人独倚楼的秋景图中,诗人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凄清的秋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秋风掠过的悲凉情思。佳人悲秋思人的情怀,瞬间融入了萧瑟的情境中,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楼外柳,眉叶不禁秋”,一切景语皆情语。秋风柳树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哀伤的思妇孤独的身影,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千山落叶”“楼外柳”两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点染出一片凄凉的秋色,衬托出一缕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罩上一层深深的愁云哀雾。整个画面色调暗淡,气象萧索,是思妇凄凉伤别情绪的最好的衬托。这种以自然物的拟人化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是较为精巧的。
综观全曲,诗人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千山、杨柳等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蕴含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
诗人融情于景,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种种含蓄而又复杂曲折的心理,感情绵密细致,抒写愁思婉转曲折。该曲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其钧:全曲自然流畅,亦物亦人,亦景亦情,但又不像“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那样含而不露,其尖新俊巧,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情韵显豁,正体现了散曲中的一种审美情趣。(
元曲举要)
作者简介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录鬼簿续篇》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谓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散曲现存小令一首、套数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