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洞和阳明祠,分别位于贵州省贵阳市
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村的龙岗山上和贵阳市
云岩区东山路十三号,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历史沿革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居于阳明洞。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阳明祠始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成,地址在白云庵旧址;明隆庆五年(1571年),迁建于城东抚署左。清雍正时,改为贵山书院。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建扶风寺。清嘉庆初,知县王湛增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解俸为之葺诒,匝月讫工”。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重修
扶风寺时,曾在寺南新建阳明祠,未竣中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贵州提学使张輶会同贵山、正本、正习三书院院长等续修竣工。清光绪五年(1879年),贵阳唐炯、罗文彬等重修,四川总督丁宝桢等捐资襄助。
民国五年(1916年),建尹道真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张学良将军曾被囚禁于阳明洞。
20世纪60年代,阳明祠曾拨专款维修。文革期间,阳明祠受到严重破坏。1972年,贵阳市歌舞团设团址于内,大部分殿堂均被改为住宅。
1988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发文划定了阳明祠保护范围,省、市政府动员阳明祠、扶风寺内的单位和居民进行搬迁,又先后拨专款进行维修。
1994年8月,阳明祠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阳明洞和阳明祠分别位于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村的龙岗山上和贵阳市云岩区东山路十三号,因明代中期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被贬谪居此地而得名。龙岗山上有古建筑九栋,是典型的贵州祠堂建筑,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6平方米。王阳明曾筑室阳明洞中。阳明祠由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4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95年方米。阳明祠是贵阳文人学士为传承阳明学说、发展贵州教育而修建的。
主要建筑
龙岗山建筑
阳明洞,原称“东洞”,洞内前后三通,洞中有洞,洞内宽敞明亮,可容百人以上。四壁石乳凝结。主洞口崖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洞中镌刻较多,有明、清、民国各代仕官及名人瞻仰所书摩崖40多幅。洞外是长约十二米、宽约九米青石铺地院落。洞口外有两棵参天古柏,相传为阳明先生亲手所植。王阳明在阳明洞三年,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悟”出及写出的。阳明洞在洞口右下方有何陋轩,洞口左上方有君子亭。
何陋轩,原为当地民众见阳明洞内既阴且湿,遂伐木为其在洞右旁修建的一间木屋。室名为王阳明先生当年所取,出于《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阳明先生弟子在轩内四壁嵌刻有清代贵州布政使
罗绕典、巡抚
乔用迁等书录的阳明先生文章。
君子亭,建于石岩上,系六角重檐攒尖式清代建筑,由当时民众自发所建。阳明先生爱竹,认为竹有君子之德、操、时、容,故取名君子亭。亭侧岩上有清
贺长龄书录王守仁《君子亭记》碑刻。亭岩壁下有
蒋介石题刻“知行合一”四字。
王文成公祠,位于龙岗山顶,系阳明先生所创龙冈书院故址。系一四合院,由祠与正殿、右厢、元气亭组成。祠门上嵌“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等对联二副。祠内嵌有阳明先生《龙冈漫兴》等诗碑。正殿供奉王阳明先生铜像。右厢房一楼一底三通间,张学良将军曾被幽禁在此两年有余。
宾阳堂,位于君子亭侧,为阳明先生会客之所。堂前有阳明先生《宾阳堂记》石碑,堂内存有阳明先生诗文手迹等文物。
阳明祠建筑
阳明祠建于高低错落的台地上,主建筑为享堂,享堂位于最上一级台地,堂前有桂花树二株。享堂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屋面盖小青瓦,正脊中央塑万字几何图案及宝瓶,两端塑卷草图案。前金柱间装雕花隔扇及槛窗。堂前的“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游廊护壁上嵌有诸多名家的诗文碑刻。阳明祠的门楣上方,悬挂有“王阳明先生祠”横匾一块,此系当代书法家
萧娴女士所书。享堂内有王阳明汉白玉雕坐像,是王阳明当年谪居贵州的写照。雕像两边柱子上,挂有复制的草书木刻对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撰文、书写者均是王阳明。左侧立有复制的王阳明朝服线刻大像石碑;右侧立有复制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追赠王守仁为新建侯敕书石刻。左隅立有一碑,刻着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赞王阳明的七言绝句:“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享堂两壁恢复了诗书木刻,内有王阳明的《训士四条》《喻俗四条》。堂外为两重庭院,两侧长廊墙壁嵌有王阳明的《矫亭记》、家书文稿和线刻燕服画像,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清代学者考证、游览祠堂题咏及捐资修建阳明祠人员芳名等石刻共数十方。这些石刻系金石家罗文彬于光绪五年(1878年)精选墨本,士人文俊生镌刻。
阳明祠正殿天井中的赑屃背上,竖有王阳明先生游览西湖诗一首“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浪管弦声。馀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祠内桂花厅设有介绍王阳明生平事迹的图片及书画,其中的书画是后人追迹王阳明生前所到之处收集资料,由贵阳市书法家、画家根据王阳明诗中的意境而作。祠内还有古建木雕构件、民间木雕及傩面展,花卉盆景展,琴、棋、书、画活动室,松巅阁、尹道真祠内有品茶室,印社设有奇石展。
扶风寺
扶风寺由关圣殿、观音殿、青淑阁、昙云精舍、斋房等组成,皆依山而建,布置灵活。特别是连接阳明祠与昙云精舍的楼廊,将处于不同平面的建筑连为一体,构造巧妙。清代扶风寺留存刻书,《文史通义》(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著)的扶风寺刻本为代表。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在扶风寺北侧,为祀东汉贵州学者尹珍的专祠。前为戏楼,后为享堂,其间以回廊相连,自成院落。大门为圆洞门,门上所嵌“尹道真先生祠”石刻祠额,原为康有为先生书写,后遗损,现为集康有为先生字所刻。享堂前廊柱上的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贵州巡抚曾燠所撰“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联语,为当代贵州书画家方小石先生所书。享堂门楣悬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贵州学政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旧横匾,该匾已收录《中华名匾》一书。原有楹联、匾额及院中石碑,均建祠时从贵山书院内尹公祠移来。
历史文化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浙江绍兴阳明洞筑室讲学,人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朝中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进士出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宸濠叛乱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到修文,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谪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在此后的三年间,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他在龙场创办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皋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王守仁在贵州治学成名,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传到日、韩及东南亚诸国。王阳明死后,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文物价值
阳明洞和阳明祠是创立阳明学说的发源地和早期传播地,是研究阳明学说的实物依据。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阳明洞和阳明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1995年10月,阳明祠被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列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2月,阳明祠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阳明洞和阳明祠分别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村的龙岗山上和贵阳市云岩区东山路十三号。
交通信息
自驾:自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阳明洞和阳明祠(阳明祠),路程约40.2千米,用时约6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