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石市
阳新县陵园大道11一4号,占地面积12.46亩,隶属阳新县文化体育局,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阳新县的文物工作由阳新县文化馆代为管理。
1953年,阳新县文化馆设兼职文物管理人员。
1956年,阳新县文化馆配合湖北省首次开展文物普查,查明革命旧址28处,文化遗址44处。
1962年前后,阳新县文化馆3次鄂东南工农革命斗争史调查整理资料20万字。
1978年5月,阳新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阳新县博物馆。
1979年,阳新县博物馆增加历史文物陈列室。
1981年,正式成立阳新县博物馆对外开放。
1983年一1986年5月,阳新县博物馆新建了陈列大楼。
1989年,阳新县博物馆新建临街仿古门坊。
2000年,阳新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阳新县文物局、阳新县文物考古勘探队。
2003年,正式成立阳新县文物局及考古勘探队。
2004年5月,成立阳新县文物保护委员会。
2005年,阳新县博物馆陈列厅经整修重新开放。
2006一2007年5月,阳新县博物馆建新建了文物库房大楼。2007年,阳新县博物馆新辟二、三陈列厅。
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建筑格局
综述
阳新县博物馆占地面积12.46亩,主体建筑分为博物馆陈列大楼和文物库房两个部分,相互之间可以连通。展厅分三个部分,一、三展厅设于大楼一层,二展厅在大楼二层;下面是文物库房,底层为办公区,二楼为文物库房,三楼为临时展厅。
展厅
阳新县博物馆临街仿古门坊,所嵌大理石,馆名由
王任重题名,筑起围院。陈列大楼呈一字形,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平顶,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其余为办公等用房。文物库房大楼为框架式结构的三层楼房,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办公区200平方米,库房200平方米,临时展厅200平方米。
阳新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馆藏文物展”“大路铺遗址展”“半壁山古墓展”三个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馆藏文物展”:展出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革命文物。
“大路铺遗址展”:展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古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半壁山古墓展”:展览以棺椁为主体,复原出土的原貌,展品在主室和边厢存放。
1959年10月,阳新县博物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建设成就展厅展出300多件本土文物。
1981年,阳新县博物馆举办《传世、出土文物展》。
1984年,阳新县博物馆举办《小炮儿山战国楚墓出土文物展》。
1986年10月,阳新县博物馆新馆展厅开放,辟有《阳新革命文物展》《半壁山战国楚墓出土文物展》。
1987年,阳新县博物馆引办大冶《中国历代货币展》、故宫《清代帝后生活用品展》。
1988年,阳新县博物馆引进湖北省馆《外国首脑友人赠品展》。
1990—1991年,阳新县博物馆引办《江阴古尸展》《国宝回归展》等。
1997年,阳新县博物馆陈列《阳新传世文物珍品展》。
2003年,阳新县博物馆陈列更名《阳新出土文物展》。
馆藏文物
综述
阳新县博物馆藏品主要通过征集、考古发掘、上缴(交)、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藏品分为传世文物、出土文物、革命文物和社建文物四大类。其类别有石器、陶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木雕、玉器、字画、钱币等。截至2019年末,阳新县博物馆藏品有400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65件/套。
重要藏品
阳新县博物馆重要藏品有:商代青铜铙,唐代银瓶、银壶、银碗、银盒、银勺,宋代鲁国图碑瓜形壶、刻花瓷盏等。
藏品保护
阳新县博物馆建有专门的文物库房和相应的保护设施,严格按照《藏品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进行管理,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一、二、三级藏品,经湖北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的严格鉴定,均建立文物藏品档案和电子文本。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规定》和三级风险等级安全防护规定要求,馆内设立安全保卫科,选配专职保卫干部,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技术安防设备和综合报警监控系统设施。落实完善了各项安全保卫制度,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坚持24小时执勤。
考古发掘
1954年,阳新县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率州猪婆岭新石器遗址采集到一批鬲足类陶片、陶网坠、石质斧、销、刀类残器及贝壳刮削器。
1967年,阳新县博物馆 在双港出土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双孔石铲,
1974年,阳新县博物馆刘荣山出土商代青铜铙,富池下山矶出土窖藏唐代银器12件,阳新县人民礼堂工地出土民国十六年(1927年)九烈士墓碑等。
截至2008年底,阳新县域内在农业、基建、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工地中,阳新县博物馆通过举报、发现、勘踏等各种形式,经过40余年百余次的考古发掘和出土,收缴了数千件地下文物,为阳新县域的历史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
阳新县博物馆开展文博专业埋论研究和新人培训班的学习。先后参加大路铺的考古发掘、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考古、杭瑞高速大广南高速公路阳新工段宋、明、清墓地考古发掘。费华清撰《鲁国图碑失而复得》(1986年12月26日《中国文物报》);李天元撰《湖北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费世华撰《湖北省阳新县发现战国铜钱牌》(《中国钱币》1990年第3期);费世华《湖北阳新县出土宋代银铤》(《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王善才、费世华文《湖北阳新县富水郭家拢战国窖藏》(《文物》1992年第2期);贾晓玲撰《湖北阳新蔡家祠出土一批铜器》(《考古》1993年第3期);杜峰、贾晓玲、费世华文《湖北阳新县半壁山一号战国墓》(《考古》1994年第6期);费庆华、费杰成撰《刘荣山青铜铙与白霓铜鼓小考》(《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交流合作
阳新县博物馆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文明窗口,开展交流合作是一项基本的业务活动。如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一些重大的陈列项目,开展与湖北省内一些知名院校的文化交流合作等。
2005年开始,阳新县博物馆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分别对阳新县内的古建筑、古墓葬进行学术考察活动;
2009年5月,武汉大学在阳新县博物馆设立武汉大学科技考古鄂东南实验基地。
重要活动
1981年4月一1981年6月,咸宁地区博物馆、阳新县博物馆联合调查,在阳新县内发现古文化遗址11处、古生物化石点16处、古墓葬38处、古石刻2处、古建筑4处,整理资料5万余字。
1987年,阳新县博物馆对富河沿岸文物进行复查。
1989一1990年,阳新县博物馆配合中国“文物地图册”和省地《文物补查资料汇编》采编。
2019年7月24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团队携手阳新县博物馆,走进革命红色老区阳新,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场主题教育。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性质的国营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地方财政(县级)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设有馆长室、副馆长室、办公室、陈列部、安全保卫部、保管部。
人员编制、组成:核定人员编制15人(在编21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文博专业技术人员13人。
观众接待:年参观人数约50000人次。
历任馆长:黄守国(1982.3一1984.4);李儒俦(1985.1—1993.6);卢池木(1994.8—2001.10);程军(2001.11一2003.3);余月云(2003.3—2005.3);柯忠(2005年4月)。
参观信息
阳新县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陵园大道11一4号。
公共交通:阳新11路、 阳新15路、 阳新16路 、 阳新2路 、 阳新3路、 阳新7路,阳新第三实验小学站步行前往。
8:30一16:30。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