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河,源于薛公岭南麓,古代称鹊颉岭北涧。
掌沟在汾阳王家池,名新龙沟,并与王谷雨沟、蚂蚁沟、西王沟等沟泉聚合而成,沿山谷间东南流。初名出谷泉,宋明时名善利渠。明洪武八年碑记载,“东西首尾百余里,雨水涨时,从靳家里迤逦而东,经阳城、见喜、干河等里,民随在筑堰,引以溉田,东会文谷水,入于汾”。清洪水下泄则成河,叫阳城河。历来引清洪水灌溉农田,如今泉水枯竭,成季节性洪水河,下游村庄引洪灌溉。1971年开浚阳城北南两渠,1977年10月在文候村建小水库一座,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84万立方米,最大泄水流量71立方米/秒。一般年份,经水库缓洪下泄,灌溉更加便利,而洪害可避免。现今,阳城河东南行,沿经王家池、舍科村(冯家嫣)、北偏城、南偏城、杨家庄、靳家庄、韩家垣、庄子村、义丰北村、河北村、尚文、牧庄,至文候水库,上游河长28公里。水库以下东移微偏南,经西阳城、东阳城北、北堡村南、见喜,东堡村北,至史家堡村南人文峪河,下游河长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