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姜文执导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姜文自编自导,夏雨耿乐宁静陶虹主演的剧情片,于1995年9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24年10月18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在无聊的夏日里,家住军队大院里的少年马小军(夏雨饰)学会了撬门开锁,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入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一个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
马小军—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借此来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宁静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耿乐饰)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米兰,我喜欢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刘忆苦关系亲密。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
2个月后,米兰与大家断绝了来往。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刘忆苦去当兵,后来打仗时被炮弹震成傻子。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已不再重要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制作发行
宣传活动
2024年8月14日,该片(日文片名:太陽の少年)4K修复版发布日版海报,于10月18日在日本上映。
上映信息
主创公司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原著大概6万字,篇幅与内容本身很符合一部电影的体量。在进行编剧工作时,姜文基本沿用了王朔原著小说中的整体架构,但从电影的最终呈现效果来看,还是与小说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为了完成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姜文导演对原著做了许多改编,从中体现的是他自己对于小说和那段青春时光的理解,以及他所要表达的与小说不同的思想内涵。首先,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电影采用的与小说不同的名字,电影之所以采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为片名,一个原因是回忆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夏天这一季节,发生在热烈的太阳底下,也正是在这灿烂的阳光之下,人比其他季节裸露得多,内心的种种欲望更难以掩饰,这样的季节对于青春期的少年们注定是难熬的。这个名字也是对电影里所营造的炎炎夏日的环境和灿烂阳光的色调的一种呼应。
王朔在创作《动物凶猛》时,使用了“我”这样一个无名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追忆自己的青春往事。“我”得知喜欢的女孩并不属于自己,于是内心的占有欲被逐渐激发。最终,这种青春期的欲望演变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阴暗的“动物性”,将“我”的青春导向了无可挽回的极端。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明亮的。同样是以主人公的回忆切入叙述,姜文以一种模棱两可、暧昧不明的叙述方式,给马小军的青春记忆镀上一层柔光,极大地削弱了悲剧事件的冲击性。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电影中的人物被美化了,而电影讲述的故事则是对那段美好又放纵的青春时光的缅怀。
姜文没有改动小说的整体架构,沿用了书中大部分情节。之后,他做了一些简化与合并。姜文把小说开篇的场景删除改为交代马小军的前史。小说中马小军与于北蓓的相识篇幅略长。姜文删掉了小说里的过渡,让马小军和于北蓓的两段互动叠加在一起。同时,他还去掉了小说中马小军对于北蓓的一些内心戏,以便将马小军的感情集中在米兰身上。
演员选择
该片选角的第一要点不是演员的相貌长相,而是导演要在演员身上找到“感觉”,要觉得他、她(演员)就是“他、她(角色)。第一个选定的演员不是夏雨,是演夏雨小时候的小演员,他叫韩冬,十岁左右。他让人有了无限的想像力,而且像是吸了氧一样,觉得整个摄制组的血液开始流动。饰演米兰的演员换了几次,在确定人选后,导演姜文心里仍然犹豫。突然有一天宁静来了,她从前来过一次,姜文觉得她太甜蜜,个子又不够高,不适合饰演米兰。后来,有一天姜文在饭厅里吃饭,由于他是近视,没太看清,就感觉有个女孩子挺好的,过去一看,是宁静。这样,饰演米兰的演员又换成了宁静,虽然当时已经开拍了。
拍摄过程
1993年8月23日,《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开拍;1994年1月22日,完成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影片在拍摄后期资金不足,导演姜文不仅要执导该片,还要四处洽谈投资。原著小说作者王朔向导演姜文推荐了法国制片人让-路易斯·皮尔。他在看完片后除了写下意见书,还愿意帮忙解决影片所面临的后期制作问题。让-路易斯·皮尔联系上了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沃尔克·施隆多夫将影片安排在柏林贝克斯伯格制片厂做混录。
幕后花絮
影片原声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配乐特点
整部影片里没有原创音乐,除了意大利作曲家佩特罗·马斯卡尼所作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间奏曲》贯穿全片之外,还有“文革”歌曲、前苏联及朝鲜歌曲甚至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等等。这些风格不一、来源不同的各国音乐元素被导演姜文巧妙地安排在影片各处,使得这些音乐片段脱离了原有所指,在影片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与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相呼应。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将画面和音乐用到了极致,尤其是音乐,贯穿全片的音乐《乡村骑士》带有几分的抑郁,给这片灿烂的阳光之地增添了几许不安。影片尚未开场,姜文在序幕中以低沉的笛子声入画,在红色字体的片名出现并静默6秒钟后,继之以激昂欢快的革命序曲,镜头从蔚蓝的天空摇下,挥手的毛主席雕像岀现在画面中,欢快的音乐瞬间把观众带入了另一个时代,奠定了整个影片明亮的基调。
影片特色
影片主题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文革后期一群生活在军大院里的少年人的成长故事。讲述成长故事,几乎是一个创作母题。最早的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表现一个人的成长与毁灭,戈达尔四百下叛逆少年的迷惘式成长《锡鼓》中奥斯卡的荒诞式成长。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民族的导演以自身独到的目光在演绎关于成长的故事。那么,在中国电影里,姜文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既是极具特色的一部影片,又是对“成长”这一电影叙事母题作出了新的阐释的作品。这是特殊时空背景下的另一种方式的成长演绎。
叙事方式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采用的就是画外音叙事。该片以“文化大革命”后期为叙事背景,整体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主人公马小军的旁白贯穿全片,讲述了马小军少年、幼年到中年时代发生的故事。使电影颇具现代意味的是,“我”在讲述青春记忆的过程中,曾数次打断自己的讲述,并质疑自己回忆的真实性。故事的叙述者一面让观众相信自己讲述的故事,另一面却又通过自我解构造成了电影文本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看似自我矛盾的叙述,恰恰指出了“回忆”这一行为的本质特征,即回忆本身就带有极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叙事方式产生出一种间离效果,打破观众跟着电影走的惯性思维,让观众主动去进行思考,显现出强烈的现代电影叙事风格。
色彩构成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用绿色象征时代、青春、理想,用红色象征革命、暴力、激情,用黑白象征幻灭歌。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每个镜头都充斥着人造的阳光:衣服的颜色,农田的颜色,建筑的颜色,铁道的颜色,山峦的颜色,通通被笼罩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是太阳的颜色。影片中的色彩除了最后5分钟由黑、白两色影像构成的消色外,其余部分的影调是充满阳光的暖色调。明快鲜亮的色调,表现了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马小军的朝气蓬勃,饱含理想。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片金灿灿、黄橙橙的色彩之中,具有朦胧美、缥缈美、写意美。营造出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军区大院的孩子们无忧无虑、阳光灿烂的氛围,观众很容易感受到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进而与导演在意识形态上形成共鸣,强化了影片朦胧美的独特意境。
姜文导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用绿色表现了20世纪70年代鲜明时代特征的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一抹青春气息,用绿色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影片伊始是一连串的绿色物象:绿色的军装、绿色的解放卡车、绿色的坦克和绿色的飞机,绿色为该片故事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也为影片接下来交代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马小军父亲所在军队要去贵州开展三支两军工作的旁白做了铺垫。
绿色不仅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颜色,更是主人公青春沙漠里的颜色。它在电影中主要以服装色体现,象征着生命、青春与活力,代表了青年人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绿色成为营造青春气息的主色调。导演以绿色的军装配合着少年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分别讲述了马小军、刘忆苦二人与米兰之间至纯至美的美好爱恋。在弥漫着绿色的安宁的夏季里,在错综复杂的回忆与现实的感情交织中,马小军苦苦追寻自己的意中人。绿色还象征着理想与希望,在影片中导演用绿色表现了童年马小军想要成为英雄的理想。理想与爱情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的主题,前者是深层主题,后者是表层主题。这充分发挥了色彩表情达意、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红色有“革命”和“暴力”的寓意,同时,也象征一种青春的激情。《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在米兰家发现穿着红色泳衣的米兰照片时,她那天真烂漫的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映入了马小军的心房。这里的红色象征着激情及青春期男孩对于性的懵懂和对异性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好感。红色把少年对于初恋的美妙回首表现得如痴如醉。所以,红色在电影中不仅象征着斗志昂扬、心潮澎湃的革命主义精神,更表达了导演对于青春成长中暴力与激情的反思与拷问。
影片的色彩基调为暖色调,然而影片结尾却用黑白影像表现 20 世纪 90 年代。黑白象征着马小军对米兰爱情憧憬及少年时代英雄梦想的彻底幻灭,表现出马小军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与凄凉。马小军、刘忆苦等人虽然坐在豪车内喝着名酒,却没有了夕日阳光灿烂的兄弟情义。导演试图用这样的色彩方案告诉观众,马小军们躁动不安、年少轻狂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经变为过往云烟,少年时期北京军队大院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无法泯灭的追忆。
光效设计
姜文导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就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效,既满足了画面原汁原味的艺术性,又贴合了影片的光影基调:阳光灿烂。在外景照明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画面的真实性。《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在外景自然光的基础上,又给主角的面部加重了一个面光,与背景的光斑相映,不突兀却能突出主角的神态,聚焦观众视线,更好地将人物内心通过面部表情传递出来,强调了重点。影片中,太阳光线把北京胡同分裂成阴阳两块,这里的自然光运用得十分巧妙,在保持真实场景的条件下,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内涵,少年们燥热难耐的心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交融,少年们的炙热活力难以与之调和,而形成矛盾。
内景拍摄时,在现有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人工辅助打光。《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出现的第一次人工模拟光源是在舞蹈室里,通过辅助打光模拟太阳光线照进室内,在屋内形成了梦幻的丁达尔效应,场景唯美动人,展现女性之美。总的来说,这一画面是人工光与自然光和谐统一所创就的局面。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特殊手段来实现画面效果的表达。在影片中的课堂这一场景中,窗外的人工日光使整个画面处于一种过度曝光的状态,再加上柔光效果,让画面显得尤为不真实。而这个画面的含义不仅代表了马小军对于学校记忆的模糊,也映射了当时的时代特殊背景。
场面调度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旁白穿插叙述的影片,电影使用声音入画的方式以旁白开场,用时4分6秒,共46个镜头。戏剧场景共3个,分别是礼堂外面、路上和机场。这三个场景都是外景,整个段落的气氛都是明亮的,在昂扬的音乐中,完成了主要人物的出场和叙事。在整个段落的叙事中,绝大多数是固定摄影,只有少数几个镜头是运动摄影,唯一出现的肩扛运动镜头是孩子们在楼顶奔跑的镜头。肩扛摄影镜头的呼吸感很强,导演有意在此突出孩子的躁动不安,这也是奔跑的马小军等人第一次出场。而在马小军等人站在礼堂楼顶看着下面战士的镜头时,导演用横移的运动镜头,用马小军的过肩镜头变为马小军的主观视点,从而完成整个段落的视点转换。
获奖记录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阳光灿烂的日子》保留了文学作品《动物凶猛》的梦幻风格,重点突出青年人的躁动与不安。姜文的视听语言为影片增添了温情元素,将故事幻化为一抹金黄色的青春风暴。电影想要表达的并非故事的真实性,而是通过银幕歌颂曾经。姜文对小说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在视听艺术的加持下,精神内核得到有力弘扬。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国电影史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值得探究的成长寓言。(聊城大学王亚军、吕爱杰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中国青春类型电影中反成长叙事经典作品,它以“文革”为背景,社会权威、家庭权威与教育权威的缺失,形成了以主角被抛弃、对成长的怀疑和对现实的迷茫为内涵的反成长叙事,象征着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减弱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迷茫。(湖南工业大学阳海洪、邓娟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内容的呈现上和导演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还有对现实中矛盾的讨论上都进行了隐喻化手的处理和情感的渲染。其中电影音乐的隐喻表达和艺术手段处理方式极为丰富。导演通过音乐和影象结合的方式,运用电影音乐中的画面描绘特性,使得观众对影片中事件叙述的理解更加直接,并对影像画面产生真实感。(《艺术评鉴》评)
导演姜文用极其浓缩的方式诠释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影片并没有将镜头凸显于那个残酷时代的典型事物,反而将关注点集中于各式各样的阳光与灿烂。清新并且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语言让观众对这个特定的时期有了耳目一新、阳光灿烂的感觉。在升华思想、深化主题上,姜文对原著中既有的情节加以巧妙地渲染,利用黑色幽默对原著的主题进行了深化。(《视听》评)
导演姜文在电影拍摄技巧、视听语言以及各种戏仿、漏迹的运用上十分大胆和自由。影片常用近景或特写镜头,十分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捕捉。该片中充满配乐和画外音,通过画外音的解说直接抒情,并通过配乐烘托情感和氛围。与此同时,影片更突出个人感受,并没有蕴含太多对时代大环境的批判,呈现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军队大院里那群少年灿烂的别样青春。(《戏剧之家》评)
导演凭借娴熟的创作技巧,以马小军为第一视角,用生动形象的细节勾勒出特定时代的生活质感,将优美的声音和精美的画面融合在一起。(《西部广播电视》评)
影片体现出一种“法西斯意识,让人感受的不是青春的莽撞、朦胧,而是可怕的法西斯意识。这是由于马小军们特定的背景、身份的下意识表现出来的心态、行为所决定的。姜文、王朔都是军人子弟,原著名字《动物凶猛》以及对马小军们的描写,都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这些拥有特定背景年轻人的优越心境。因此,影片背后的意识,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影评人列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2:40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