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姓,中华姓氏。第一支阳姓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第二支阳姓出自姬姓,源于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第三支阳姓出自代北莫胡卢氏所改。另外,阳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后代、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后代、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后代、以及其他姓氏改姓。其他少数民族也有阳姓。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①源于东周时期
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东周时,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姓一支。
②出自
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
③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
④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
②湖南醴陵瓜畲阳氏源自杨大巽,南宋末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卒葬城北姜桥。次子霖,元初避难远遁,改姓阳。次子霖,元初避难远遁,改姓阳,难平,复迁于瓜畲。传十二世至明季,分为鲤浦、东冲、瓜畲三派。
①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
②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阳姓开始活动在山西、山东、湖北一带。隋唐时期,阳姓在南方发展较快。宋朝时期,阳姓大约有37000人,排在第二百位以后。主要分布于四川、山西、江西。明朝时期,阳姓大约有63000人,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江西为阳姓第一大省,约占阳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广东、四川。
得姓始祖
阳樊。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阳姓郡望是玉田、陇西。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阳都县:汉朝时期县名,隶属于徐州琅琊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之东的黄疃村一带。汉朝灭亡后即被废黜。
玉田:春秋时无终国地,汉为无终县,属于右北平郡。唐朝置玉田县,属蓟州。今为河北玉田县。为阳姓的第一发祥地。
阳姓的重要堂号有“玉田”、“崇本”等。
宗祠对联
周封少子;唐著谏官。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下联典指唐代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太子老师。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代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行高,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阁归。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四世同居,诏表门闾。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以清白闻,终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南齐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
——佚名撰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
家谱文献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阳姓族谱1部。
字辈排行
四川广元阳氏字辈:“佑启光先绪(续)承(成)传万世兴(勋)”。
四川平昌阳氏字辈:“朝端喜庆佳安邦乐太平天重仁永定世代启宗荣国运兴隆盛任贤显忠良硕彦相继有长享福禄昌”。
四川阳氏一支字辈:“泽承先仁……”
贵州贵阳阳氏字辈:“万和雅效詃莘岩仁实根安呙时俊嘉荣盛国终源永尊绍廷新志大显文明佑启光先绪承传发世英良模捶统美茂德裕自清阻运宜昌盛祥帧定太平佑启光先绪承传发世英”。
重庆梁平阳氏字辈:“代昌宗功恩”。
静安区阳氏字辈:孝嫩叟淑均宗忠,从良风海大世尚,文才广学贤朝用,荣华富贵永昌隆
闵行区阳氏字辈:承志光前绪,忠贞世代传,功烈贻谋远,家声永庆延,多凤名良贵,善治念宜先,仁让培原厚,孝友心性坚,畅达根基固,佑启子孙贤,云礽如星众,甲第喜珠联,荣显师仪亮,记事效君迁,历纪千万祀,元运共长年
黄浦区阳氏字辈:以 从 伯 仕 允 道 正 子 文 廷 良 于 日 斯 衍 蕃 硕 舒 翘 英 肇 庆
杨浦区阳氏字辈:世祚廷洪欣仰先民作式,伦常敦洽裘资厚徳成家
虹口区阳氏字辈:有 光 礼 义 传 世 勇
普陀区阳氏字辈:常宏殿景守保恩会相言步登礼胜节西大园恒远常宏殿景守保恩会相言步登礼胜节西大园恒远
闸北区阳氏字辈:全保明修,太柏传家长,忠有贤季子,茂盛树景光,开印炳逊远,祯源福三阳
长宁区阳氏字辈:朝梁大永新登曾,艺仕孟国思先文怀德必定天开化,荣华富贵少东兴
崇明县阳氏字辈:阳伯显应观光荣名国正天顺长发其祥
卢湾区阳氏字辈:道德清明慧道德传千古
名义图腾
阳,即明,高出而向阳的部分光线充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阳字:左边的是“阜”,原本为上古时代梯子的象形白描,在此表示有台阶的山坡。右边上部是“目”,表示太阳下部是一个表示阳光照射的符号,会意日光照射在山坡上的状态。阳,本义为阳光照射。引申特指河的北岸、山的南边。阳人是以太阳为氏族原始图腾,并命以氏族名和族徽,居于河的北岸或山的南边,称阳地,形成阳邑和阳国,最终形成阳姓。
人口分布
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表明:当代阳姓的人口大约有49万,为全国第一百九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阳姓主要集中于广西、湖南、四川、重庆,这四省区市大约占阳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江西、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广西为阳姓第一大省,约占阳姓总人口的27%。全国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向外散射的阳姓分布区。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桂琼湘、粤赣大部、湖北南部、重庆东南、贵州大部,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居住了大约66%的阳姓人群。在广东东部、江西西部、鄂渝川大部、陕甘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居住了大约18%的阳姓人群。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阳姓历代名人39名,占总名人数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七十四位;阳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阳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七位;阳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阳处父(?—前621年),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阳尼,字景文,北魏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征拜秘书著作郎。尼一生著书数千卷,所造《字释》数十篇,未就而卒。
阳介,阳尼之子,字天佐,奉朝请冀州默曹参军,早卒。尼从子鸣鹄、季智,前后为幽州司马。尼从子荆,有吏能,任范阳太守.尼从子延兴,任函州敕史。
阳藻,阳尼从孙,字景德,粗通经史,历官宁远将军、领统军,外御内抚,甚得局边之称。尼从孙诠之,字子衡,曾任司徒行参军。尼从孙璠,任
通直散骑常侍。
阳城,字亢宗,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唐德宗时,出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刺史。
阳乘庆,阳尼从孙,官至太学博士,继承祖父遗志,撰《字统》二十卷,行于世。尼从孙固,字敬安,历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军将军。固为人刚直雅正,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没之日,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
阳休之,阳尼重从孙,字子烈。东魏武定年间,官至黄门朗。北齐天统年间,官拜吏部尚书。北周武帝年间,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志》。尼重从孙弼,字世辅,长于吏事,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尼重从孙伯庆,汝南太守。
阳孝本,宋代大学者,学问深而博,品德高贵,隐居在山中读书讲学,朝廷再三叫他做官都不去。当时的学问人都敬重他,苏东坡也佩服他。后来还是被朝廷请去给太子讲学。
阳自碧(1918—2015),四川省巴中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阳早(1918—2003),原籍美国,1949年4月,与寒春(1921年10月20日—2010年6月8日)在延安结为夫妇。他们在中国养了一辈子的牛。他们称自己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
阳含熙(1918年4月29日—2010年8月29日),江西南昌人,生态学家、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
研究考证
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故国。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
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
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