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伞形科防风属植物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伞形科防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为圆锥形,淡黄褐色。茎单生。花瓣白色,倒卵形。果窄椭圆形或椭圆形,背稍扁,幼果有海绵质瘤状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时珍曰:“屏风者,防风隐语也。”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防风。
植物学史
时珍曰:“屏风者,防风隐语也。”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防风。防风在中国作为祛风药已有2000年历史。
形态特征
防风,伞形科防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根粗壮,主根为圆锥形,分歧,淡黄棕、褐色。根头处被有纤维状叶残基及明显的环纹。茎单生,自基部分枝较多,斜上升,与主茎近于等长,有细棱,基生叶丛生,有扁长的叶柄,基部有宽叶鞘。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4-35厘米,宽6-8(-18)厘米,二回或近于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裂片卵形或长圆形,有柄,长5-8厘米,第二回裂片下部具短柄,末回裂片狭楔形,长2.5-5厘米,宽1-2.5厘米。
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顶生叶简化,有宽叶鞘。复伞形花序多数,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序梗长2-5厘米;伞辐5-7,长3-5厘米,无毛;小伞形花序有花4-10;无总苞片;小总苞片4-6,线形或披针形,先端长,长约3毫米,萼齿短三角形;花瓣倒卵形,白色,长约1.5毫米,无毛,先端微凹,具内折小舌片。双悬果狭圆形或椭圆形,背稍扁,长4-5毫米,宽2-3毫米,幼果有海绵质瘤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每棱槽内通常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坦。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防风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区,在中国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在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亦有分布。生长于向阳、多砾石山坡、草原、丘陵山坡。
生长习性
防风耐寒、耐干旱,忌过湿和雨涝,适宜于在地势高、夏季凉爽的地方种植。防风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应选择地势高燥的向阳土地,土壤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最适宜。粘土、涝洼、酸性大或重盐碱地不宜栽种。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为主,亦可进行分根繁殖。
播种
秋播与春播均可。中国北方秋播多于晚秋上冻之前,秋播宜用干种子,来春出苗,出苗齐、出苗率高,根部质地坚实,粉性足,品质好。春季播种应在5月中下旬,即在地温达到15℃以上时播种。春播发芽出苗率低,播前先将种子置于35℃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晾干外皮再行播种。播种时,于做好的床内,按行距20厘米,开深3-5厘米的浅沟,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每亩播量2千克左右。
移苗
育苗可春播或秋播,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0-15厘米横畦开沟,深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2厘米,稍加镇压,亩播量6-8千克。畦上盖草苫保温保湿,浇透水,播后20-25天即可出苗。播后遇春旱时要及时浇水,使土壤含水量达40%,以利出苗。出苗后要连续除草松土3次,使畦面无杂草。苗高8厘米时追肥,亩施厩肥1000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
根段
在秋季或早春收获时,选取粗0.7厘米以上的根条,截成3-5厘米长的小段,按行株距50×15厘米挖穴栽植,穴深6-8厘米,每穴栽入一个根段,不能倒栽,再覆土3厘米。亩用种根50千克左右。也可于晚秋将种根按10×3厘米的行株距假植,待根段上段长出不定芽或翌日春长出1-2片叶子时再定植。
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人工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壤土、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亩施农家肥2000千克。采用大垄高床,床宽130-140厘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床高10-12厘米,床间距30厘米。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6月前需进行多次除草,保持田间清洁。植株封行时,先摘除老叶,后培土壅根,以防倒伏;入冬时结合清理场地,再次培土以利于根部越冬。
间苗、定苗与补苗。苗高5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间苗;苗高10-13厘米时,按30厘米株距定苗。对缺苗部位进行移栽补苗。要带土移栽,栽后及时浇水,以利成活。
追肥。在基肥足、生长健壮时,第一年可不追肥。否则,可在丛生叶封垄前亩追施腐熟的饼肥50千克或尿素5-10千克加磷酸二铵7千克。第二年返青时,亩追施人粪尿1000千克加磷酸二铵7千克,或每亩追施硫酸铵15千克加磷酸二铵7-8千克。
灌水与排水。播种后至出苗,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根死苗。
摘薹。对两年生以上的植株,在6-7月抽薹开花时,除留种外,发现花薹时应及时将其摘除。
采收加工
冬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在萌芽前采收。用种子繁殖的防风,第二年就可收获。春季分根繁殖的防风,在水肥充足、生长茂盛的条件下,当根长30厘米、粗1.5厘米以上时,当年即可采收。秋播的于翌年10-11月采收。采收时须从畦一端开深沟,按顺序挖掘,根挖出后除去残留茎和泥土。每亩可收干品药材200-300千克。
病害防治
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茎,发病初期在叶片及嫩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点状白粉斑,以后逐渐蔓延,全叶及嫩茎被白粉状物覆盖。发病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及嫩茎枯死。此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从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植株上产生的分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频繁的重复侵染。
防治方法:⑴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秋冬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可减少越冬菌源,注意田间通风透光。⑵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40%氟硅唑悬浮剂1万倍液、12.5%志信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
斑枯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秆也可受害。叶片染病病斑生在叶两面,圆形至近圆形,大小2-5毫米,褐色,中央色稍浅,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该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入冬前清洁田园,烧掉病残体,减少菌源。⑵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摘除病叶,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视病情喷2-3次,间隔7-10天,以防感染扩大。
主要价值
防风辛温发散,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微温不燥,甘缓不峻,《本草蒙筌》谓之“风药中之润剂”,《本草经疏》言其“治风通用”,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风疹瘙痒常用。
根供药用,为中国东北地区著名药材之一。有发汗、祛痰、驱风、发表、镇痛的功效,用于治感冒、头痛、周身关节痛、神经痛等症。
防风以根入药。味辛、甘,性温。有解表发汗、祛风除湿作用,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关节酸痛、破伤风;此外,防风叶、防风花也可供药用。
参考资料
防风.植物智.
防风规范化栽培技术.安徽省农业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0:2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