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队(拼音:duì,zhuì)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像人头朝下从山上坠落下来的样子,与“”是同义异体字,读zhuì。后来这个字被假借表示多人组合,又用于军队编制;又用作量词,指行列,读duì。
文字溯源
“队”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甲骨文的“队”像一个人倒立着从山上或阶梯上(“”)垂直下落的样子,本义是“掉落”“往下沉”,也就是坠。发展到金文,字形发生较大变化:右部不再是倒立的人,而像一头张口大呼的“”(指猪),隶定写作“”(读作suì)。这个构件一般认为是声旁,不表意。西周金文有时借“㒸”为“队”,至西周中晚期金文始出现从阜从㒸声的“队”。后来“队”被借用于表示“行伍”“军队”等义,于是在“队”下加“土”新造了“坠”专门用作“坠落”。简体的“队”见于宋元时期民间俗字,将字右部换为“人”,汉字简化时被用作“隊”的简化字。
军队是有组织的,其表现常常是排列成行成队。故以队代指行列。如现代汉语常用的排队、纵队、横队。
军队有严密的组织,因而引申为指集体编制单位。《史记·孙武传》:“孙子分为二,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一队长。”《新唐书·兵志》:“五十人为队。”队伍是多个人组成的,故又喻指成群的事物。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有牧童二人引余循崖东转,复人一石队中。”
队用作量词,用于成群成列的人或物。如《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四》:“洞之西垂,又有石柱一队。”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徒对切(zhuì)
队①,从高队也。从𨸏(阜)㒸声。
【注释】①队:邵瑛《群经正字》:“此字经典有陨队(zhuì)义、有行队(duì)义。俗多以队为行队,而陨队作坠。”陨队义依《集韵》直类切。
说文解字注
“从高队也”注:队、坠正俗字,古书多作队,今则坠行而队废矣。大徐以坠附土部,非许意。《释诂》:队,落也,释文从坠而以队附见,傎矣。《左传》曰:以成一队。杜注:百人为队。葢(盖)古语一队,犹言一堆,物堕於地则聚,因之名队为行列之偁。后人以坠入至韵,以队入队韵,而莫测其原委矣。
“从𨸏,㒸声”注:徒对切。十五部。按当云直类切。
广韵
徒对切,去队定 ‖遂声队2部(duì)
队,群队。徒对切。十二。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队;部外笔画:9
《唐韵》《集韵》《韵会》徒对切。《正韵》杜对切,竝音憝。《说文》:从高队也,失也。
又《玉篇》:部也。百人也。《广韵》:羣队也。《左传·文十六年》:楚子乘馹,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注:队,部也。两道攻之。司马相如《上林赋》:车按行,骑就队。
又《集韵》《正韵》竝直类切,音怼。《集韵》:落也。《礼·檀弓》:退人若将队诸渊。
又《乐记》:上如抗,下如队。《释文》:队,直媿反。《左传·成十二年》:俾队其师。《集韵》:本作坠。亦作隧。
又《集韵》徐醉切,音遂。与隧同。详隧字注。
又《前汉·王莽传》:分为六尉六队。注:队,音遂。
又《穆天子传》:得绝銒山之队。注:队,谓谷中险阻道也。
又《集韵》杜罪切,憝上声。羣(群)也。
考证:“《左传·文十五年》:‘楚子乘驿,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谨照原文十五年改十六年。乘驿改乘馹。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横撇弯钩)②丨(竖)③丿(撇)④㇏(捺)
【规范】“阝”2画,㇌(横撇弯钩)一笔写成。
【写法】❶“阝”窄“人”宽,顶部左右旁大致齐平,底部“人”略高。❷“阝”在横中线部位。❸“人”,撇笔从竖中线右侧起笔,伸向“阝”下侧;捺笔从横中线起笔,撇、捺底部撇低捺高。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09:16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