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家大院,又称阎府、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旧居,位于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旧属
五台县)中心,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阎锡山的一座庄园。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总
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阎家大院开始修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侵华日军曾在阎家大院驻扎,七星楼遭到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阎府家训石刻被人用白灰抹盖,上书毛主席语录,得以躲过了“横扫”之厄运。
1988年春,由相关单位拨款,对阎家大院进行恢复性维修后,添置实物、分列展室,成为民俗博物馆。
1989年,依托阎家大院成立的
河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建筑布局
阎家大院所有院落均以东为上,以东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是典型的传统布局章法。建筑中街道、小巷、夹道为直道,纵向为正东西,横向为正南北。建筑群整体成凤凰双展翅形,西花园为凤头,东花园一进三院为躯干,后院为尾翼,老宅老太爷府、都督府、管家院等为左翅,慈幼院、小营盘为右翅,登高鸟瞰,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
凤凰。
建筑特点
阎家大院最鲜明的特色有四:一是阎家大院建筑中有典型的满清宫殿式建筑,如文沱草庐一进三院;二是有传统北方民居,如老太爷府、客房院;三是依势而筑的带廊窑洞,如西花园南楼、东花园二院南楼等,坚固实用;四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如都督府,都督府在整体风格上具有坚固、稳重、敦厚的中国传统形象,而细部如
壁柱、
拱券、
山花、
绥带、
雕刻等灵巧的装饰则体现了西方风格。
主要建筑
东花园
阎家大院东花园,一进三院。整个院子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较为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
东花园一院是阎家大院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大门门楣高悬“文沱草庐”大匾,门厅高敞。东花园一院的建筑采用“五脊六兽排山瓦,排檐插飞挂铁马,立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的中国传统宫殿式装饰手法,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院内四周是厅堂,中间是花坛和影壁,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东花园二院比一院面积要小。二院里最壮观的建筑是东大厅,门楣高悬“笃礼崇义”大匾,其木、砖、石三雕均为上乘之作,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显得华贵和庄重。这里原为阎氏家族议事待客之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父亲去世后,设灵堂于此大厅。出殡之日,何应钦曾代表蒋介石在此祭奠。
东花园三院它比前两院要小巧得多,但建筑更为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三院的正厅是阎锡山会客办公的场所,取名为“当仁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8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到阎府,在“当仁堂”会见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代表国共双方共商山西抗日大计。“当仁堂”背后有个偏小院,僻静、幽深,常人一般不能进入,因紧靠“当仁堂”,当年阎锡山经常居住在此。在这个小院里:进,可通三院;退,可抵车道;上,可达二楼;下,可入地道直通村外。其诡秘的建筑设计很符合时局的变化和主人的心理。东花园南窑外壁,即三院大楼的外壁,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论交友持家,或言说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
都督府
都督府属于故居内的早期建筑,为一进两院式,平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布置方式,呈长方形,有强烈的轴线感,左右对称、规整严谨,东西向较深。东厅五间供奉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均用于住人。从规模上看,它比当地富裕人家的宅院大、有气派,特别是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造型。
都督府的平面设计简洁,呈“矩形平面”,一层砖木结构,上部有出挑。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院长15.7米,宽34.7米,占地面积544.8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阎锡山故居内的建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于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河边镇的东边有座纹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祈求美好愿望的依靠,即所谓的“背靠纹山,面对沱河”,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得一楼
得一楼在东花园的南侧,此楼是因阎锡山民国四年(1915年)获得
袁世凯赐封“一等侯爵”而得名。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14日,时遭阎锡山软禁、曾与其共同策划中原大战的
冯玉祥到阎府(今阎家大院),在得一楼拜会阎锡山父亲阎书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9日,
蒋介石、
宋美龄夫妇到阎府,曾登此楼赏景,阎锡山在院内都督府东厅设午宴款待。这个院落的建筑均有地下通道与东花园贯通。
戏台
戏台位于阎家大院的西花园内,坐南面北,戏台为卷棚歇山顶,从一悬山顶前出廊建筑前接出,建筑形式较为独特,同时扩大了演出时的面积,兼顾了实际居住使用和戏台演出的双重功能。戏台雕梁画栋、飞椽斗拱。戏台的底基为青石雕镂成莲花状的石基,雕工精美,戏台前为八级如意踏跺,每级青石踏跺立面均有不同样式的纹样。
七星楼
七星楼位于东花园三院的偏东南方向,是一座三层大楼,其底层是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甬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
文物遗存
阎府家训石刻
阎府家训石刻,镶嵌在院内墙壁上。这些家训似语录形式,凹刻在光滑的青石板上,共16幅石刻。从内容来看,可分做人、处人、管人3大类。
阎家大院建筑群内有180多根露明柱,有的呈扁鼓状,有的呈莲花状,最大的直径约有0.5米,最小的直径不够一尺。这些石鼓墩柱础上都雕刻着表现美好寓意的纹样,有草木花卉、动物百兽、兰芝百合、荷莲结籽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柱础不仅可以用来承重、防潮,还有着装饰美化环境和寄托吉祥寓意的作用。
在东花园三个院中有大量的须弥座石雕墙础,每个方形块上都有精美的石雕装饰,且每幅图的底座上都雕成了荷花形状,花瓣的上面雕刻有寓意吉祥的图案,有梅花、竹子、牡丹以及戏曲人物等。其中有一幅反映张飞喝断当阳桥的画面,只见张飞手举丈八蛇矛,怒目圆睁,背后的土丘树林中隐隐露出刀枪旌旗,好像有千军万马隐没其间,而桥对面,曹操却垂着头挥舞帅旗令百万大军退却。
在西花园南楼的两边建有石雕护栏,这些护栏由石柱和石屏组成。石屏上大多都雕刻着传统的戏曲人物故事,在石柱上也刻有吉祥的花纹样式。东花园一院东北角建有一座3米的喷水池,全部用青石雕刻而成,周围由八屏八柱连接成一圈圆形围栏。柱上雕以花卉,屏上雕刻有戏剧场面。栏杆每根石柱上面都蹲着一个小石狮,共计8个小石狮。地下经过喷水池中里的一根高达4米的石柱,由上面一只坐在荷花座上的顽皮的小石猴“尿”出。这根4米长的石柱是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工匠从中间打通让水从下到上喷出来。
阎家大院的一大特点就是门多径幽,俗语有“阎锡山家的门子一一数不清”之说。每个门都会有一个符合本院特征的一个名字,如“文山”“叠秀”“沱水”“环流”“都督府”“上将军府”“有饭吃”等。其中西花园南楼底层的中门门楣:偌大一个“理”字,上坐一老翁,两眼微笑,两旁各有一个愣头小伙正用木杠用力撬“理”,而老翁却巍然不动,颇有寓意。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阎锡山(1883年10月10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人,曾官至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在民国时期统治山西将近40年。清
光绪九年(1883年)10月10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现属于定襄县)的经商世家。清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8日,参加辛亥太原起义取得胜利,选为山西都督,时年28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阎锡山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至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的阳山家里,终年78岁。
文物价值
阎家大院这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也是山西近代建筑的重要实例,尤其是故居内的都督府,更以其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显示了承上启下、中西交融的近代建筑风格。
保护措施
1986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将阎锡山旧居(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更名为“阎家大院”)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阎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10年,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景区(以阎家大院为主体的景区)被评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2010年,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以阎家大院为主体的博物馆)被评为
国家二级博物馆。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中心,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位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西南麓,东靠纹山,西傍滹沱河。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从河边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出发,步行50米至镇政府站,搭乘河边公交线,在博物馆站下车,步行80米。
参考资料
阎府简介.定襄县民俗旅游发展中心(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