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School of Liberal Arts,Minnan Normal University)的办学历史溯自1958年创建的龙溪师范学校大专班中文科,1963年改建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1986年复建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2013年6月成立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与学校同步发展、历史最早、教学与科研实力较强的院系之一。
办学历史
1958年春,龙溪师范学校设立大专班,大专班所设的中文科为文学院最初的前身。后学校的名称和建制屡有变更,中文科也随之变更。
1963年合并更名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6年,复办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1992年,成为学校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2003年,成为学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2010年,获得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1年,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了“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博士特殊人才培养项目。
2013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文学院。
202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11月,文学院有教职员工共95人,专业教师78人,其中台湾教师12人。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1人,具有副高职称的32人,其中闽江学者8人,特聘教授3人。获批两个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生导师团队、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团队)和一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设置
截至2016年11月,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院共有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曾先后获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闽南文化学科群高原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教学建设
2009年,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专业被评为福建省特色专业,截至2016年11月,共有3个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被列入福建省本科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设有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福建省中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创新基地、福建省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华经典诵读与课本剧创新实践基地)、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基地(中华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研习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条件
截至2022年3月,文学院设有文化诗学研究所、语言文化研究所、古琴研究所、闽南书画艺术研究所、语文教育中心、写作教学研习中心、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诗文研究中心等平台,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闽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科研成就
2007年—2012年,文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3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5项;出版教材、论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典籍与文化》等核心期刊上的多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各种奖励49项,其中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
学术交流
学院文化诗学研究所先后主办全国首届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2001年成功举办第五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辞赋学研究界产生广泛影响。2006年5月此学科成功地举办了“漳州籍现代著名作家(
林语堂、
许地山和
杨骚)全国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又成功地举办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已在“现代著名作家(包括闽南著名作家)与文学思潮研究”、“新诗文体学与
音乐文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2008年主办了第二届全国出土文献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影响,强化了此学科文献与文学相结合的基本特色。2009年成功举办“第十一届闽方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传统
院徽主体构图显示水仙花和中国古代钟的图案与“文”字字形相结合。
水仙花图案寓意闽南师范大学所在地是美丽的水仙花之乡漳州,同时包含人文教育崇尚芬芳高洁品格的寓意。
中国古代的钟原本是一种乐器,后来又演化出寺庙以及其他场所所用的报警、报时之钟。院徽中钟的图案寓意文学院人文教育对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兼寓人文教育所望于学子修身惜时、自警警世的美意。
院徽中的“文”字字形,则更直接显示文学院人文教育尚文的精神,寄托人文教育所望于学子文行远方于世作洪钟大吕之音的美意。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院工会主席:赵丽霞
副院长:李新东、杨杏红、黄琳琳
党委副书记:林晓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