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
福建地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广义闽中即福建,唐朝中期前闽中即闽的名称。因闽处在吴越(浙江北部)和南越(广东大部、广西、越南中北部)中间,故称闽中。如今,闽中狭义指莆田市全部,三明市一部分福建中部地区(即地理上的闽中说)。
地名简介
闽的意思包含:中国东南某地地区、福建省、闽国名称的简称,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福建省、浙 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揭阳、梅州、江西东部一带。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更有秦中武公(武之望)、闽中林公(林廷奎)皆以不善宦。”
历史由来
闽,福建之简称,福建地区又称闽中,据《山海经》“海内南经”篇记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史记》记载,秦始皇灭六国后,在闽地置“闽中郡”。因为秦祚短暂,未及派官治理,王朝就灭亡了。所以《史记》又载,闽中之地“自秦时,弃弗属”。 实际仍由无诸“自立为闽越王”,实行自治。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闽越君王摇、无诸曾率闽越将士与众诸侯一道反秦,又再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于是在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复承认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汉书》)。至于为何命名为“闽中”,这是一个难解之迷。 而“福建”二字才始见于唐朝733年,当时朝廷从“福州”与“建州”各取一字,为闽地设立“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其后在闽地区,北宋设福建路,元朝曾经设福建行省,明代设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直至清代、民国及以后设置福建省行政区,台湾地区在1886年置省之前隶属福建省。
“福建”作为闽地的指称已经固定了, 但福建最早的名称应该是“闽”,闽地的人们也喜自称“闽人”,而有着久远历史文化积淀的“闽中”一词,至今依然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可是,人们对“闽中”一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闽中” 是指福州,如明代“闽中十子”即指福州地区的十位诗人。一种观点认为,“闽中”既可指处闽北与闽南之间的地区,如莆田, 也可指处闽东与闽西之间的地区,如永泰、永春、惠安、大田、尤溪、沙县、德化、永安、三明市区、福清。 一种观点认为,“闽中”是仅指相对于狭义闽东、狭义闽南、狭义闽 西和狭义闽北而不大能纳入其中的地区,但广义上包括的如地处福建中心的莆田、德化、惠安、永春、永泰、尤溪、大田、福清等县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闽中”即指福建整个地区,出自 闽地 之中,包括台湾地区。
广义和狭义
“闽中”应该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即兼取狭义与广义上的理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
狭义的“闽中”指地理位置上可以莆田(大洋)为中心的“闽中革命根据地”的处于福建中部的地区。广义的“闽中”指整个福建地区,出自 闽地 之中,包括台湾。
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原序》)
闽中革命
闽中革命区域的确立
莆田、仙游、惠安、福清四县,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是联接闽西南与闽东北的一条关键沿海走廊。1930年秋冬,这些地方(称闽中地区)掀起了一次革命的高潮。
闽中地区革命是年初以来莆田暴动、惠安暴动与仙游何岭关暴动的继续。1930年10月初,“福建的军阀混战更紧张起来,”开始进行第三次讨卢战争。此时省总行委也正“加紧全省总暴动的工作布置”,指示“闽中、闽东与闽北配合起来向福州发展以拉动福州的暴动”,省总行委任命邓子恢为巡视员,负责指导闽中地区革命。邓子恢到莆田后,在壶公山下的中和寺召开莆田总行委会议,决定整顿二○七团,在澳柄乡恢复被摧残的广业区苏堆埃政府;要仙游县行委抓紧发动暴动,建立红军队伍。此后,“莆田的斗争由反海军、反抗捐税转变到抗租抗债、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中和寺会议后,张兆汉、陈英等一批革命青年加入二○七团,红军人数迅速增加到50多人,团长杨伟、政委陈天章、副团长王铁成;广业区赤卫队也得以复建,负责人是王纪修、吴梦泽、陈蒲川。随后,二○七团与赤卫队到三区斗争3个恶霸,罚款500元,“坚决的帮助群众斗争”。仙游县行委12日在大济组织暴动,毙、伤民团团丁7人,缴枪26支、子弹1000多发。暴动队伍随后转移到钟山乡麦斜岩成立红军第一○八团,团长黄英、政委林植、没收队长蔡明善(蔡园),共40多人枪。
10月中旬,省总行委鉴于闽南特行委已遭破坏,决定将惠安划归即将成立的闽中特委领导,蓝飞凤为闽中特委委员,由蓝与陈平山负责整顿惠安党组织,恢复1928年初失败的与泉(州)仙(游)交界的惠北游击区,调几位红军干部从惠安到莆田筹组红军教导队。接着省总行委领导分头行动,常委谢景德偕红军干部张威、汤军等人,到惠传达上述决定;常委王海萍到莆田,与邓子恢在澳柄乡召开闽中总行委会议,进行传达。会议正在进行中,我方侦知敌欲合围澳柄,于是会议遂决定红二○七团放弃在澳柄建立苏区的计划,转到莆田与福清交界的外坑乡建立苏区。红一○八团决定以麦斜岩为立足点,开辟位于仙(游)莆(田)边的兴太游击区。
10月下旬,王海萍、邓子恢在田厝洋乡召开闽中总行委与二○七团领导人扩大会,会议确定二○七团在外坑创建苏区应当掌握4条原则:建立贫农团、开展经济斗争、争取初战胜利、注意统一战线;决定广业区赤卫队负责巩固澳柄、东度、夹漈3个老游击根据地的工作,以策应外坑的斗争;张威、汤军负责筹建红军教导队。会后,二○七团在向外坑进军途中镇压地霸2名,烧毁3个反动分子的房子。
为了实施“向福州发展”的斗争构想,省总行委将福、莆、仙、惠四县的分散战斗组织成了一个统一的斗争局面,基本上确立了闽中革命的区域。
闽中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外坑乡距离荔城百余里,是莆田与福清两县交界的偏僻山区,易守难攻。11月初,红二○七团进驻外坑乡及白云乡的安乐村。9日,省委秘书长蔡协民到外坑召开莆田总行委会议,决定党、团“分化”,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由巡视员邓子恢兼书记,王于洁、蓝飞凤、陈天章、王纪修等为委员,韩永藩、徐元昌为团闽中特委负责人。会议还布置在12月11日广州起义3周年前,分为游击区与白色区两条战线,抓好宣传苏维埃、扩大红军、恢复团和群众原有组织、成立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斗争地霸5项工作。这次会议从组织上思想上纠正了“立三路线”在闽中地区的影响,使闽中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会后,闽中特委在莆田白区相继恢复了中共涵江区委(书记蒋声)、荔城特支(书记郭寿銮)、江口两个党团混合支部(书记蔡三)和团莆田县委(书记蒋声)、互济会莆田临时县总(主任戴梦全)以及反帝大同盟等组织,并在外坑游击区新建了一个党支部(书记王纪修)。惠安涂岭区委也在惠北恢复、整顿了一批党支部、农会。
11月中旬,红二○七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张威、政委王于洁、参谋长兼教导队队长汤军、政治部主任陈天章;随即举行外坑暴动,采取打土豪分粮食的办法发动群众,建立苏区。与此同时,第二支队进一步整训红军,招收红军战士,决心变被动阻敌为“有计划的进攻敌人,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一带游击,打击海军与消灭当地民团、常备队,创造这几县的赤色区域”。
在红军队伍改编后,闽中特委即着手“分化”仙游县行委,调许淑修到特委机关工作,韩永藩任特委巡视员兼仙游临时县委书记,韩到仙游后,选戴槐、林植为县临委委员,余光为团县委书记。在整顿、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红军队伍后,第二支队加紧了在外坑内外的军事活动。11月25日,第二支队50多人枪攻打洪里村,毙、俘恶霸林少平的走狗4人,缴枪8支、罚款800元。随后红军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外坑乡贫农团(主席蔡金清),通过了初步制订的土地革命纲领:“(一)以后永不缴租,一切债务都要取消,所有田契债券限3天内自动缴出焚毁;(二)一星期内土地分配完毕;(三)组织赤卫队,枪支除由游击队拨给5支外,乡村内所有枪支均献出来,并向富农募款购买,用以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这之后,党组织和红军队伍在外坑乡进一步发动群众,斗争地主,分发浮财,收缴契据及枪支等。
在斗争中,红军队伍得以不断扩大。11月底,第二支队接收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毕业生黄一星等10多人入队,黄被任命为教导队副队长;接收庄毓英、陈仰高等惠安干部入队;接收起义的海军陈军医及一名护士入队,成立了第二支队军医处。第二支队很快就扩大到七八十人。
12月9日,外坑乡苏维埃政府在宣德宫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乡政府组织机构的领导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赤卫队正、副队长蔡扬、蔡钵,妇女会正、副主席蔡珠、陈正斜。同时成立的还有儿童团、救护队等组织。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纵横十多里″的外坑苏区基本形成,党的“影响一天天扩大”。⑨
与此同时,惠安涂岭区委整顿原红军独一师的核心力量,重组人民武装,重新开辟了涂岭、驿坂、白水至三坪山区的游击走廊。11月下旬,惠安人民武装通过乡绅黄逸谋挂名涂岭区团队,在水窟、乌面宫、路口等重要隘口设岗,实行武装割据,凡外来队伍过境或住宿均须事先联系;并对惠西股匪汪汉民部(约1000人枪)约法三章:改恶从善,一致对敌,然后予以收编;形成了方圆30华里的惠北游击区。
闽中民间木雕
闽中民间木雕分为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木雕三大类。龙眼木雕作品古朴大方、粗犷别致、人物造型准确生动。黄杨木雕风格细腻逼真,传神洗练。金木雕多为制作金碧辉煌的佛像作品雕。主要流行区有莆田、福州等十几个县市。莆田民间木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用于建筑装饰、佛像制作和刻书等方面。末代刻书艺人陈振孙刻有蔡襄的《荔枝谱》,《开元天宝遗事》以及《通考经籍》等,流传至今。宋代马远所绘的“关羽像”经当时名手所雕,至今由保存在莆田城厢南门外万寿庵内。宋末元初,艺人林恢,林奕的“梅妃江采苹”、“陈大龙大师抗金死难”等木雕作品精细绝伦。元代以后,木雕作品发展到欣赏品、家具和玩具等方面。及至明清时期木雕艺术又有了更大发展。莆田名匠廖明山善于在寸许材料上刻出多层镂雕人物,花卉草虫等精细作品,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是雕刻高手,廖熙木雕作品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福州民间木雕始于建筑装饰和佛像。相传清代乾隆年间,长乐一位孔姓艺人擅长树根雕刻,所雕作品别具一格,引得众艺人争相效仿。由此,木雕艺术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圆雕工艺品。以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约大坂村派,主要雕刻弥勒佛、十八罗汉、八仙、观音、仙女、仕女、动物等;以艺人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则擅长创作花鸟鱼虫、果盘、或是踏水车、划龙舟等活动场面的作品;以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主要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而艺人阮宝光为代表创作的树根雕刻作品则是福州木雕的独特品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3:54
目录
概述
地名简介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