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苏州吴中区的
灵岩山、香山、光福等太湖一带还盛行着流传着这种“闹猛将”的民间习俗。就苏州吴中地域的太湖周围,据史料记载
民国时期有大小猛将庙宇一百多处,各村猛将堂的大猛将高达一米多。猛将像或是天真可爱、活泼无邪幼童或是眉清目秀、鼻正口方的青年。
闹猛将简介
“闹猛将”是吴地的一大奇俗,而且是中华民族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题材,它是伴随着中国百姓八百年多的一种民俗民间文化和信仰。有学者认为
吴语“
闹猛”一词源于该民俗活动。
发展历史
“闹猛将”失传于1937年,也就是
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缘故,闹猛将作为民间信仰,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视为迷信。
太湖地区的东山、西山、
木渎、光福、香山、东渚、阳山等一带的百姓们又开始了“闹猛将”。
旧时全国各地有很多祭祀猛将的专祠,祭祀猛将的庙堂遍布全国
大江南北。对猛将神之信仰
江南盛于江北,而江南各地又以苏州地区为最。故旧时吴地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闹猛将”,祭祀朝拜猛将不仅仅是民间重大活动,而且据史料记载,自
清朝嘉庆朝始,被纳入国定例事,猛将被清同治帝加封为“普佑上天王”,“普”:普遍、普渡众生;“佑”:保佑、护佑、庇佑;“普佑上天王”也就是普遍、普渡众生的保佑、护佑、庇佑百姓的上天王。猛将庙楹联一般为:“灭蝗猛将军,普佑上天王”。由
皇帝钦定它为正宗神祇,规定春秋两祭,庄稼成熟季节,还可望有特别大祭。它的祭礼规格非常之高,“行礼仪常与直省祭关帝庙同”(《
大清通礼》卷十六),就是说各地祭祀蝗王庙,都要由本地最高行政长官主祭。也就是必须要相当于苏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市长)来主祭。祭祀刘猛将始于
南宋景定时期,祭祀地点在西郊灵岩山附近白鹤山中,并有朝廷的封神碑文,今已湮没不可考。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一》上说:“其封神敕命碑,在灵岩山前丰盈庄。宋景定四年二月正书。”距今已经有七百四十多年。《吴县志》上也说:“景定间,因瓦塔而创,初名扬威侯,加封吉祥王,故庙名吉祥庵。”因为这猛将吴地的“吉祥神”,故能享受吴地人的如此爱戴。
明清两朝,祭祀猛将被列为官方的活动,显得更加正规。据
袁学澜考证,《明祀典》中已有祭祀刘猛将之记载。祭祀的时间为正月初一元旦日,“元旦,坊巷乡邨,各为天曹神会,以赛猛将之神。”到清初,民间的祭祀变为官方出面举行,“国朝
雍正十二年,诏有司,岁冬至后第三戊日及正月十三致祭。”一方面迎合了吴地民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廷对江南农业生产的倚重心态。
苏州地区流传的《猛将宝卷》、《猛将神歌》,以为“猛将军”是宋朝
申江的一个牧童,名叫刘佛寿,因灭蝗殒身而奉为神。这又是一种说法了。据袁学澜描写,大猛将堂中刘猛将相貌如童儿。(是否可为牧童说做一佐证?)顾震涛称,刘猛将旁边排列八个蜡神像。所谓八蜡神者,即虫王神,掌管天下虫豸,按理,攘除蝗灾当向八蜡神祈求,然而在吴地却做了陪衬。
猛将的神格,历史文献记载许多是关于驱蝗神,清代官府也是把它作为“驱蝗正神”列入祀典。但是在苏州太湖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它不止于驱蝗,或者说主要不是驱蝗。因为中国主要蝗灾区是
华北平原,据历史文献的记录,平均每六、七年发生一次大蝗灾;在江淮一带,超过十年。江南是蝗灾的边缘区,作为驱蝗神意义不大,但猛将信仰却是在吴地是闹的最盛,规模最大,而且还延续之今的是吴地,原因有二:
一是据史料记载,吴地是“猛将文化”的发原地,故八百多年来始终不衰的闹猛将,猛将已成为
太湖(吴地)的主神;
二是猛将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的神不同的是猛将神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一位最可亲可近的神。因此,人们祭祀他时,可以同他一起娱乐、游戏、嬉玩。
太湖流域及江南一带的乡村迎神赛会都要抬出“老爷”(民众对各种神佛的尊称)游行,大都是恭敬有加的,唯独对“猛将老爷”可以抬着(或背着)他跑、跳,同他开玩笑,甚至把他跌得粉粉碎。一如清人的记载:“农人弁猛将,奔走如飞,倾趺为乐,不为慢亵”,民众以此为乐也,这位“
猛将老爷”也以此为乐也,绝不会发怒。在百姓对众神的一个重要心结中,唯有猛将老爷是百姓自己的神,唯有猛将老爷是如此平易近人。
习俗
据记载,闹猛将也好,祭猛将也好,在中国一年要举行二个节日,春季举行叫“春节”,秋季举行叫“秋节”。
“春节”闹猛将的活动主要在“过年”,故民间将“过年”也称之为“春节”,这就是中国人过年俗称“春节”的由来。春节闹猛将,在吴地百姓心中猛将是“吉祥神”,因猛将神又被封为“扬威侯”,加封为吉祥王,故猛将又为中国百神之中的“吉祥神”。闹猛将在吴地旧时一年要举行二个节日,春季举行叫“春节”,秋季举行叫“秋节”。春节闹猛将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最热闹的高潮是正月十三,史料上传说那天是猛将生日。闹猛将活动要延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结束,它同中国人“过年”的庆祝和娱乐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而且是始终贯穿着中国人过年的最长的民俗活动。
初九,猛将“抢会”。首先是祭天,因为这天是“天生日”,祭祀天后,然后抢会以村为单位,各村选出身强力壮、机智灵活的人参加。先将各村小猛将像集中在塘子岭上,主持抢会的人将杏黄大纛往空中一招,抢会者立即将本村的猛将背起,狂奔而下。这时“万头攒动,脚步雷鸣,人声鼎沸,势如潮涌”。(《东山乡志》)背猛将的抢会者,不管碰得头破血流,神像跌的粉碎,也要去争第一。乡人借祭祀神灵之际,演习两军对垒相攻,或为猛将演军中角斗相扑之事作为民俗体能运动,争到第一的村子获得的荣誉是将“猛将会”的“大猛将”抬着绕镇巡行一周,最后供奉在自己村中。这是本村至高无上的光荣。这就是中国最早的
体育运动会,是世界上最早的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时髦一点讲:也就是中国的狂欢节。它始原于
宋代。
对于这种有失斯文活动在吴地,现代人当然不解。其实从中却看到了吴地吴人历史的影子,吴地尚武习俗,由来以久。
春秋以降,吴地多剑客,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
干将铸剑,
孙武练兵,
项羽以八千江东子弟兵破釜沉舟,为灭秦打下关键的一战。逮至明清,吴地科举冠天下,郡内风气温文而雅,而农村尚武习俗犹然,环太湖一带尤为突出,更何况穹窿山乃兵圣著述之处,所祭又是军功显赫的刘猛将,如此“有失斯文”也是顺理成章的。
范成大《
吴郡志·风俗》云;“其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又引华宜论曰:“吴有发剑之节,赵有挟色之客。”引《
郡国志》说:“吴俗好用剑轻死,又六朝时多斗将战士。”可见“待猛将”之际两队相攻,只不过是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的古俗再现。一派吴人竞而不斗、奋力拚搏的奋勇的和谐景象。
这种古老的最原生态的中国传统的民间
体育运动会,即猛将“抢会”至正月十二结束,他们没有主委会、组委会,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统一的领导机构,但他们这种非常统一、自觉,各行其是、各尽所能的又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而且能延续上千年的盛大的全国性活动,现代人是难以,也无法想象,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这种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即猛将精神。
正月十三是正日,是猛将的生日。这一天,在猛将庙中点燃巨烛,称“满算”。各地各村各自为猛将唱生日堂会,人们依此叩拜丰收神猛将,并祈求猛将保佑,春耕秋丰收。请“祝司”唱《猛将神歌》,并用吴歌高歌谢恩!感恩!唱恩!颂恩!赞恩!同时大唱乡亲之间、邻里之间、亲朋之间要和睦相处、要向猛将学习以德报怨。一派以德为上的感恩景象。高歌祭祀二天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上灯。猛将堂前立一大竹杆,挂“塔灯”(一串吊起来的大灯笼)。并同元宵活动相结合,至此,春节祭猛将的活动结束。正是一派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和谐幸福景象。
“闹猛将”是旧时中国人过“春节”最热闹的活动,故苏州人吴语中“闹猛”二字,意为“热闹”,其本意就来之闹猛将之意。
秋季“闹猛将”也称为“青苗会”。时间多在农历七月半(即
中元节)前后三天。人们在田里插上五彩三角纸旗,称作“猛将令箭”,以示猛将下令驱除害虫,实际的作用是驱赶啄食稻实的麻雀等飞鸟。最后一天“出会”,也称“走会”,要抬猛将出巡。抬像者可以在田头奔跑寻开心,俗称“嘻猛将”,像“舁如飞,倾跌为敬”,一如《
吴门表隐》所记。最后“送驾回宫”结束。出会的队伍中,照例要有各种地方特色的歌舞、杂技、武术表演,许愿、了愿群众组成的“扮犯”(扮作各种犯人),“臂香臂锣”(用针穿过手臂上的皮肤,下吊香炉或锣)队伍。青苗会期间,也请“祝司”唱《猛将神歌》,或请宣卷班唱《猛将宝卷》,也有请草台班演戏酬神的。另有“水陆猛将会”,陆地出会同上;水路出会乘船,在船头表演各种武术、技艺。
苏州西郊浒墅关一带的农人,则以竞渡来“闹猛将”。大致以附近村庄为单位,每庄一船,集中在浒墅关。一声号令,几十条船向虎丘方向进发,船上敲锣打鼓,摇旗呐喊,每条船争先恐后,不敢懈怠。一直划进山塘河,大致到普济桥才停,全程竟有二十多里。两岸观者如堵,实在是吴地特有的竞渡。外人仅知端午竞渡,实不知吴地还有正月竞渡之俗。此俗到民国年间尚存,据当地老人回忆,最后见到的正月竞渡“闹猛将”,是在1937年正月,
日寇入侵,
苏州沦陷,此风消失。
太湖及周围水域的渔民也信仰猛将,尊称他为刘王因为猛将姓刘,故太湖渔民尊称他为刘天王、普佑上天王等。猛将神是太湖渔民信仰的主神之一。民国十三年以前,渔民祭猛将主要在
浙江、
江苏交界的涟泗荡(今属
嘉兴市)刘王庙。每年
清明平台山禹王庙另设刘猛将供奉,以后太湖渔民皆往祭祀。
“猛将”考
猛将姓刘,这一点史料中有记载,无疑。但有专家认为,刘猛将并不是一位姓刘名猛的将军,也不是一位姓刘名猛将的人,他的真实姓名有多种传说,现巳无从考证。关于猛将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其实刘猛将是一位无名无姓的百姓心中的英雄。
“刘”字大写“刘”,刘古时为之兵器名,斧钺。“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书·顾命》。孔传:“刘,钺属。”孔颖达疏引 郑玄曰:“刘,盖今鑱斧。”“猛将”为之英雄也。故刘猛将之姓名,意喻执斧之英雄。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猛将”。但旧时许多传说与史料记载中的猛将均是一位专司驱蝗的神灵,如果每年春秋两祭之,蝗灾就不会发生。有的说猛将就是
南宋抗金名将
刘锜。
绍兴年间,
宋高宗驻
平江(今苏州),刘锜以
江东路副总管提举宿股亲军,扈从赴金陵。作为抗金名将,有顺昌之捷,《灵泉笔记》记载:“南宋景定四年,封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书除蝗。”扬威在中华文化吉祥神中为“福神”,掌管着人们的“福运”。从此,人们用这位抗金将领“福神”来成为庇佑庄家的神灵。
明代王鏊的《
姑苏志》以及《常熟县忐》都持此观点。还有的说,猛将是南宋时“死元兵难”的文州知州刘锐,等等。他们死后被封为神,专司驱蝗。也有的则说,猛将是刘锜的弟弟刘锐。《姑苏志》上说:“猛将名锐,乃锜之弟,尝为先锋,陷敌前。”吴地《郡志》称:“锜弟刘锐为锜统制官,尝为先锋陷敌,退老平江,旱蝗为灾,攘除有效,殁为神。”战场上如此勇猛,能冲锋陷阵,当然无愧猛将之称。但《宋史》上并没有刘锜之弟刘锐的记载。也有的则说,猛将是刘宰。此人为南宋进土,吴地
金坛人,民间传说他是执掌蝗虫的神。清代王英奎《
柳南随笔》中说:“俗传死而为神,职掌蝗蝻,呼为‘猛将’,江以南多专祠。”再有的说法为猛将是刘成忠。此人为元末指挥,民间传说他在蝗虫成灾时,为感动苍天禳灾而沉河自尽。《清文献通考》卷一0五中说:“值蝗孽为殃,禾苗焦悴,民不聊生。……因情极自沉于河。后有司闻于朝,遂授猛将军之职。”
根据《郡志》的说法,刘猛将有两大法力,一是治蝗虫,二是攘旱灾,颇有灵验。不管原型如何,这猛将就是中国百姓丰收的保护神,这丰收神,顾名思义也就是财神的别一种说法。它同苏州地区鱼米之乡有着密切的重要关系。
苏州猛将庙特别多,这并不奇,因为第一苏州是猛将信仰的发祥地;第二苏州是全国农业生产的重镇。据《
清嘉录》记载,苏州城内外的猛将庙共有五所。除宋仙洲巷吉祥庵外,其他分别在盘门营内、阊门外的江邨桥西,还有在横塘与洞庭山杨湾。其中吉祥庵俗称大猛将堂。而《
吴门表隐》记载有十处,除与上述相同的外,其余分别在六直西美桥北、石匠巷北、卢师桥南、三条桥堍和穹窿、白鹤坞,其中民间以为白鹤穹窿最为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