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人物。闰土是迅哥家短工的儿子,迅哥的好友。其原型为鲁迅的好友章运水。
创作背景
鲁迅曾于1919年12月回家乡绍兴变卖家产,接母亲等人前往北京。一年后,鲁迅将回乡的见闻作为素材,创作出《故乡》。《故乡》写于1921年1月,正值《新青年》阵营处于分裂时期。鲁迅对于新文化运动不能善始善终感到十分痛心,寂寞荒凉、沉重的乡愁情绪构成了《故乡》的写作情境。
鲁迅的乡愁叙事,是建立在与故乡彻底断绝的基础上的,是以故乡把自己视作异类进行排斥来书写,以小说来纪念故乡,但结果是过去的梦幻被现实所冲破,只有悲哀。过去的故乡以闰土为中心,借助年轻的农民,写出小时候所神往的境地。而对于现实中的故乡,鲁迅只是一笔带过。
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人侵,军阀的混战和地主豪绅的压迫,塑造了贫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鲁迅站在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的立场上,深切地反映出他们受压迫的痛苦,为千千万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农民起来呼号,喊出了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要求解放的愿望和呼声。
形象设定
人物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加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负担,而这副重担最后落到了农民、小手工从业者等底层人民身上。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破产、衰败、萧条以及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让少年时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的闰土成为憔悴、迟钝以至麻木的中年闰土。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人物原型
闰土原型为
章运水(1879—1936),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闰三月,今浙江上虞人,父亲是章福庆,常在鲁迅家做短工。根据迷信说法,章运水五行缺水,便取名为“章闰水”。而章福庆希望章闰水一生好运连连,故又名“章运水”。1893年,鲁迅家轮到九年一次的周氏九世祖佩兰公祭祀,由于事务繁忙,章福庆推荐自己儿子章运水看管祭器,得到鲁迅父亲的同意,鲁迅因此与章运水相识并成为挚友。正月一过,家里的祭祀结束了,运水要回乡下,二人分别当天都哭了。
鲁迅和运水再次见面在七年之后。1900年正月初六,二人再见面的时候,都已经长大成人了。鲁迅那天很高兴,下午还带着运水登了应天塔。1919年冬末,鲁迅回到绍兴接家里人搬去北京,再一次见到了运水。此后二人就再未见面。
姓名由来
闰土的原型为章运水,小名阿水,学名加了一个“运”字上去。浙东运闰二字读音相同,鲁迅小说中借用了水则改为同是五行中的一个土字,这便成了“闰土”。
小说《故乡》中,闰土因在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取名为闰土。这样命名不仅揭露了当时劳动人民深受封建迷信毒害的一面,还反映了被压迫的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自主的强烈愿望,表现出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极度愤慨。
人物外形
据《故乡》中描述:“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故乡》中描述为: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性格特点
在小说《故乡》中,鲁迅对少年时迅哥第一次见到闰土的情节进行了较多的描述,从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比较害羞,但又活泼开朗的孩子。二人聊天的时候闰土总是很开心,告诉了迅哥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不到半日,二人就熟络了起来。闰土和迅哥讲述捕鸟的过程,认真且耐心,说要到大雪天的时候才行。之后,闰土还热情地邀请迅哥夏天去自己家玩,晚上一起管西瓜。对于过路的口渴的行人,闰土认同他们可以摘瓜解渴,可见其善良的一面。
成年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多重压力下,变得麻木、寡言少语,像一个不会动的木偶人。当迅哥称呼闰土为“闰土哥”时,闰土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而后叫了迅哥一声“老爷”。之后迅哥与闰土寒暄时,闰土难以言说自己的苦难生活,索性一直摇头,沉默地吸起烟管来。成年闰土已经成为“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这些人是善良、讲道德、守规矩的人。他们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
主要经历
少年结交
闰土在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故名闰土,是迅哥家中短工的儿子。闰土与迅哥年龄相仿,在迅哥十多岁时,正值三十年一次的大祭祀年,因为事务繁忙,人手不足,闰土被叫到迅哥家中看管祭器,自此与迅哥结为好友。闰土虽然害羞怕人,但是很快就和迅哥打成一片。闰土给迅哥讲述自己抓鸟、捡贝壳、在西瓜地里刺猹等农村经历,让迅哥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正月结束之后,闰土不得不回到家中,与迅哥大哭分别。后来二人互赠几次礼物,再也没有相见。
再次相见
多年后,迅哥返乡,打算变卖家产搬离家乡。闰土已经年过中年,他带着第五个儿子水生和迅哥再次相见,还给迅哥带来土特产干青豆。水生与迅哥的侄子宏儿很快成为好友。而闰土因多子、饥荒、苛税等原因生活困难,变得面目全非,和迅哥之间也产生阶级隔阂。迅哥见到闰土十分高兴,仍称闰土为“闰土哥”,但闰土却称迅哥为“老爷”。闰土向迅哥和母亲讲述家中的困难,迅哥和母亲十分同情闰土,决定将搬不走的东西都送给闰土。
最终分别
在迅哥启程的时候,闰土将挑选的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和所有的草灰(煮饭烧稻草的灰,可做沙地肥料)等用船来载去,老屋的家具基本搬空。迅哥离开时,宏儿仍想着与水生一起玩耍。
人物关系
相关作品
绘画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价值
主题展现
闰土从一个勇敢聪敏的农村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迟钝的“木偶人”,作品用“辛苦麻木”四个字概括了闰土性格的基本特点,并揭示他性格的基本矛盾。一方面,深重的剥削压迫给他造成的“辛苦”的生活应该促使他觉醒,另一方面,“麻木”的精神状态又阻止他觉醒。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深刻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给予农民的迫害和压榨,揭露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腐朽性。
社会意义
闰土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形象。当时社会由于小农生产方式的限制,加上统治阶级用各种方式不断进行灌输,使广大农民把封建等级关系看成是不能违反的“规矩”,把世代所受的苦看成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因此他们变得“麻木”,默默忍受着地主阶级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得以维持其反动统治。
人物评价
闰土这类农民在过去农村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生长在一个“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不算偷”那样的环境中,非常忠厚,淳朴,勤劳,像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生活加给他的一切艰辛和痛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严家炎 评)
闰土们在经历生活磨难的同时,思想上必然要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这是中国农民至深的悲哀!(中国当代作家协会副主席庄汉新 评)
闰土的命运,其实正是中国农民的命运。(原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季音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