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象艺术空间(WeShine ArtSpace)成立于2015年南京,拥有两个展馆,至今已呈现艺术家个展130余场。画廊定位于宣传和推广当代艺术,关注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希望为城市为当下生活输出优秀的符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理念。用全球化的视野,着眼于当代,挖掘和支持优秀艺术家,并同多位艺术家保持着长期紧密的合作。
画廊介绍
问象艺术空间(WeShine Art Space)2015年成立于南京,是一家具有国际审美和全球化视野的画廊,致力于挖掘优秀艺术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有两个展馆,占地300多平方米,至今共呈现艺术家个展130余场,合作艺术家近80余位。 “问象”即为追求象之深意,探索艺术本体的意义和发展方向。问象艺术空间用全球化的视野,着眼于当代艺术领域,致力于打造集艺术家推广、艺术品的销售和收藏投资以及艺术展览为一体的当代艺术机构,同时在积极参与构建城市文化、提升艺术氛围,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我们以优质的展览聚焦具有潜力和个性的青年艺术家,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注入充满活力的新生代力量。画廊长期关注和挖掘青年艺术家,同多位艺术家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 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和梳理,将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当代艺术作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实现跨文化,跨领域的多元化交流。
建筑布局
问象艺术空间建筑面积300多平米,有两个展厅
空间展示
代理艺术家
重要展览
《又一年》俞洁个展
展览时间:2022.01.08-2022.02.05
参展艺术家:俞洁
地址:问象艺术空间(A 展厅)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69号留创园3栋102
俞洁是一位非常有趣,特别有想象力的一个艺术家,灵敏感性,对神秘之力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她的作品是独立的,自由的,一种精神的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她的画,色调暖暖的,细密的线条仿佛丝织一般,垂挂、旋转着,形成平行与和缓的韵律,画面中微弱的晖光被刻意保存着、似乎隐言密句……这种美源自于东方,是温润,是朦胧,是婉转,是暧昧,是永恒,仿佛附着了本雅明形容过的“灵光”,在奇异的时空交织中成为凝视和对话的主体。艺术家笔触平滑的梦幻风格,贯彻始终,在吸收了西方注重光影、质感等特征之后,完美地融入了东方美学的淡雅和安然,韵味绵长。
秩序、未知、不明物、悔悟、迷走、迷雾、镜像、深忆……这些词既是俞洁对自己画作的命名,也是她的艺术发生学的语汇来源。
科学与艺术都是在摸索中试图探究某种真相与秩序,当我们接近真相与秩序时,我们的研究和作品就会产生诗意, 我们的灵魂就会莫名地愉悦和满足。而生活本身常常是混乱而无序的,在其中,我们的灵魂需要面对不断的消磨与挑战,而这种混乱与无序又会驱动我们去不断地反复research,去探究修补灵魂的路径与方法。
在现实的混乱与无常的袭击之下,俞洁的每一张画都是一次对灵魂的修补。
享受孤独的方法:吴本俊松个展
展览时间:2021.05.22-2021.06.14
参展艺术家:吴本俊松
地址:问象艺术空间(A 展厅)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69号留创园3栋102
吴本俊松近几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反映了生活居住在“自由城市”中各色人的身影。他们身着不会过于华丽但时尚的服饰,欢快地跳跃、脸上呈现出若无其事的表情、处处体现着他们的轻松和自由。吴本创作的人物形象大多都配戴着眼镜,眼镜既体现精致帅气的工作者努力不懈的追求时尚潮流的一种态度,同时也顾及工作的勤奋的态度。其次眼睛也是划分自我与外界的屏障。为了歌颂并享受城市的自由,他们必须保证自己是孤独的。他们脚下的平地,如同是圆型的舞台、UFO般的浮游,强调着自我建构着一个独立的世界。但是,在这样的人生过程中,忽然会感受到被一种违和感所包围,吴本则捕捉到那一瞬间。
眼镜背后的目光,观察着不同的方向,仿佛和任何方向都没有对焦。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吴本对眼睛的刻画手法(是画在别的纸上再粘贴上)中可以看出,精练潇洒的仪态本身就自带错位之意,他们的仪态与其内在带有错位和不一致。吴本以往的作品是穿着衬衣和领带的商务人员但做着鞍马、倒立杂技等动作,身份和行为所体现出的违和感。
然而捕捉这种违和感的吴本,他的视点是极其敏锐的。但在看待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时,他的视线始终是柔和的。这种对人物的情感可在他作品上体现。在Modeling paste(模型塑膏)上留下细小的削痕,逐渐塑造成人形。这种手法中显示了作者对人物的眷恋之情。即使是立体作品,其表面的质感却有宛如绘画的质感。吴本创作的语言手法从早起的版画创作转变到后期的雕塑创作。无论是立体人像的质感还是人像上色的精细度,都继承了吴本版画创作时对于画面肌理的感觉。并且由小金属片组成用心敲打成形的舞台,其造型的精细度或许会被人们领会为如同工艺似的细活。
赵舒燕个展《宇宙的尘埃》
展览时间:2020/12/12 - 2021/01/04
参展艺术家:赵舒燕
地址:问象艺术空间(A 展厅)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69号留创园3栋102
我突然意识到每一个人都不只拥有一副面孔,而是拥有成千上万副各不相同的“面孔”。而我们竟然能如此轻易地识别、辨认、读解这些面孔,就像识别墙上的挂钟一样心领神会,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是因为那些固定不变的部分吗?我们确实有这样一部分吗?头部坚硬的骨骼结构、脸部的皮肉,这是稳定的吗?事实上,即便是我们的外部轮廓也并非始终保持不变。在我们一生中,它们随时都在变。想想伦勃朗从年轻到年老时所画的一系列自画像,我们看到的是恒定的伦勃朗,还是只看到了一个人不断变化的外貌?在欣赏艺术家的画作时,我们应该将心目中熟悉的、认为应该是的那位伦勃朗投射到画面上去吗?是否真的看出了伦勃朗的自画像和他本人的相似之处?还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画中的形象,或者干脆是在观看自己的人生?不得不说,在看了舒燕这么多肖像之后,我头脑中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动摇了,她的这些作品显然是窥见面孔世界的一扇窗。
很显然,过去的经验总是影响着我们观看面孔的方式,于是,又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问题浮现出来,那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看见了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这种区别恰恰形成了我们的知觉模型。我们对某个人的“神”或者说面孔的独特性会有不同印象,可能还会按照某种范畴来区别他人的面孔。这就将我们引向了肖像画的另一面——作为面具的面孔。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演员,从容地扮演着社会分配的各种角色。而所有角色,都会有它的标志和特征,某人被认作教师,某人是艺术家,某人是快递员……如此等等。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对这些角色的外部标志会特别敏感,比如教师是冷静的,艺术家是潦倒的,快递员是辛劳的,大部分分类活动都是循这些标志进行。我们先判断类型,然后调整我们的期待。不过,生活同时也教会我们,这些特征划分不可能总是准确的。一位教师可能同时是辛劳的,潦倒的,但又满怀激情。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会按照别人的期待来塑造自己。成功的艺术家,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和哲学家、思想家是最好的朋友,或者令人看不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而快递员,脱下外衣可能又是拳击场上的高手。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安然戴上生活分派给我们的面具,或称“人格面具”,我们会向着这种类型发展,直到这种类型塑造了我们的步态和表情,言语和神色。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面孔为面具所吞没。
舒燕《相的肖像》系列,着力于绘画深层的力量,用几乎不加分别的手法呈现面孔,而观看者总是误会她的用意,总是先寻找面具,然后才注意到那一张张完全不同的面孔。在舒燕那里,面具仅仅代表着初步的类型区分,但她却将这种差异尽可能减弱,剔除了任何可以被当作标签的信息。在舒燕的画中,我们习惯性的预测机制失灵了。
马月明个展《白色的沉默》
展览时间:2018/10/20 -2018/11/05
参展艺术家:马月明
地址:问象艺术空间B展厅 江苏省南京市石头城路69号1-203
马月明是一位爱养植物的艺术家,她常常在生活中捕捉它们发芽或开花的样子。对她来说,绘画是一种察觉未知的探索,不论感觉的偶然、暗示的隐晦、秩序的捕捉,都在隐秘的勾勒画面的“非线性”叙事,她用柔和的笔触和涂绘呈现出了温润且富于隐秘性的遐想空间。马月明是自然的观察者,基于对自然客观的理解和浓厚的想象,她把自然的印象提炼渗透到自己的画作里面。马月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以及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一直是她的课题;思考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和秩序,以及发现奠定在此基础上的主观世界是她的乐趣;描绘自然中的形体会经常成为她作品的主题。马月明的绘画,画面简练和纯粹,打破形的束缚,让人进入无限延伸的想象,隐隐忧怅的情愫倏地丢在观者的心里。马月明的画室里有很多植物,都被照料得特别好,她会每天关心它们的生长,在细微的观察中与它们互换信息,她认为这些生命都需要被关照。没有什么比在大自然中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磨砺进化而更具有逻辑的线条形体,马月明被此深深吸引,这种自然的召唤也从她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她用温软感知来培育内心的苔藓,捕捉万千世界中极微弱的、易被忽视的存在,幻化为游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图式,抽离出风格学中的形式语境,以及其冷静和疏淡的视线打量与画作的距离,情感的细腻度隐秘于暗如影的间距中,满溢着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哲思和参透。
展览名字:马焘个展《甜蜜蜜》
展览时间:2020/10/17 -2020/11/09
参展艺术家:马焘
地址:问象艺术空间(展馆A),中国南京石头城路69号留创园3-102
这些被处理得严肃恰当的画面看起来荒诞不羁,但它们却充分自如地展现着自身的叙事。是什么力量让马焘不知疲倦的在画布上“搞事情”?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利特说:“如果梦境是现实的诠释,那么现实也是梦境的诠释。”可是马焘一定是在梦境里出走了,这梦游一样记录的画面让他自己也无法解释,因为,他通过MacGuffin提供给他的消息,他的确知道的太多了……
一个对“真实的世界”心怀敬畏的观众,很可能会在观看马焘的作品时产生深深的“逻辑失效”的挫败感。但如果放任自己让真实的痕迹彻底消失,“想象”就浮现了可爱的意义。真实的可知之物和富有悬念的不可知之物迷人的临界点就在这一刻和MacGuffin一起出现了。无需探究这些绘画的意义,那终究是艺术家自己的世界,他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创作,没有必要符合逻辑和现实。这些图像并不为人类的凝视和意识形态服务,甚至没有期待被理解,这是无目的性的自我显现,珍贵的是他保留了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和幻想,一如“MacGuffin”的存在。
展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