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经济
经济学术语
门票经济,是指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经济。对国内绝大多数旅游景区来说,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自2004年底北京故宫等景点酝酿门票涨价后,全国各知名景点纷纷跟进。其后几年间,全国范围内的多数旅游景区“涨”声一片,掀起了一波波门票涨价潮。
发展状况
旅游直接收入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世界遗产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均已成为最大、最直接的经济收益,门票收入占景区总经营收入的比例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些知名度较高、集世界遗产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身的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0%以上,个别的甚至高达90%以上。中国门票的平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堪称世界第一。而在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景区秉承的原则是:门票价格相对较低,许多著名景区不收、或象征性地收取门票,门票价格不超过人均月收入的1%。
抑制经济发展
“门票经济”加重旅游支出负担,迫使游客减少停留时间和其它支出,致使当地旅游收入单一,获益链条太少,难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简单说它是由“吃、住、行、游、娱、购”几个要素形成的产业集群,当“景区游览”异军突起,就会发生产业链结构变异,导致其它旅游行业的萎缩。游客群体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经费”在一定经济阶段是一个常数,由于“门票”花销过大,必然会扼制游客吃、住、行、娱、购的支出消费。没有消费市场,旅游相关要素及相关延伸产品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始终处于发育不良状态。
妨碍旅游发展
“门票经济”自身膨胀,必然产生各种恶疾:上行下效,促使门票泛滥,各地都有可能把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乃至小镇、村落、民居等圈起来收费,由小圈变大圈把社会变成封闭系统,妨碍开放性休闲旅游发展;
涨价乱象
门票乱涨价——这是门票经济的突出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半5A景区门票价格超过百元(人民币,下同),有的甚至超过200元。
门票上涨
多家景区上调门票价格 5A级景区平均票价超百元
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
此后9月16日,国家5A级景区之一的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发布调价公告,宣布门票价格将从105元/人次调整为130元/人次,执行时间为2015年5月10日起。
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6月10日起,“中国最年轻火山岛”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门票价格由90元调整为115元;7月1日起,云南大理苍山景区票价由30元涨到40元,同日,苏州园林主要景点门票价格也进行调整,其中,拙政园旺季票价季由70元调整至90元,虎丘从60元调整至80元。
此外,宜昌三峡大瀑布景区8月份举行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提出目前门票价格偏低,拟将门票价格由98元/人次调整为128元/人次或130元/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景区门票价格的频频上涨,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超过百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2013年我国4A、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所有5A级景区平均票价为109元,52.94%的景区门票价格在100-200元之间,7.19%的景区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
专家称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 向产业经济转型
一些景区因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而形成了天然垄断,这些景区之所以频频涨价,其中,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是重要原因。
门票花销约占消费者旅游消费的10%左右,因此,地方政府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把旅游产业做大,通过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
“要把门票带来的收益贡献下降到比较次要的位置,才能缓解景区门票涨价的冲动。”刘思敏说,地方政府不应向门票涨价抱以过多诉求,反而可以采取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而向树立地区品牌、升级经济体系、发展关联产业等转化,比如杭州市采取的西湖免票举措经验就可以借鉴。
旅客反应
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行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国内游客看,门票支出占旅游消费最重的游客比例较大,达21.92%。 而门户网站上一项超过1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89.2%的网友认为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超过九成的网友可接受的5A级景区门票心理价位在100元以内,其中约61%的网友认为,门票价格应在60元以内。
负面影响
从物质层面上,“门票经济”可能会破坏包括餐饮、住宿、购物等一条“旅游经济”产业链的繁荣;从精神层面上,“门票经济”则拉大了游人和这座城市,乃至秀美河山的距离。
“门票经济”承载不了文物之重作为公共资源,文物景区肩负着普通商品所不具有的公共属性和文化功能。单单依靠“门票经济”,难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难在游客和景区间构起和谐关系。如果门票价格过高,导致门可罗雀,最终可能不但筹不到资金,还会有损于文物的文化功能。
“唯门票经济”现象是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无休止地大幅度提高门票价格,必然会打击游客的出游积极性,无异于杀鸡取卵。
改善措施
首先旅游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应当进一步加大公共投入;
其次,改变部分景点旅游模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推动“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例如,免票的西湖为杭州每年创造了数百亿的间接收益;
此外,有必要实行严格的景区价格听证制度,特别是推行有些专家建议的“异地听证”机制,从而避免“本地人听证,外地人埋单”的现状。
截至2012年9月,《旅游法(草案)》正在审议,《旅游法》有望在2012年年内颁布实施,届时,门票经济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2016年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近日针对全国200余家景区门票价格的检查工作成果。经过严肃纠正和查处,部分门票价格降幅超10%。
据介绍,本次参与检查的景区中涉及76家5A级景区,形式包括集中检查、随机抽查、暗访等,检查内容则包括:是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存在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检查中,部分景区违规涨价、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门票捆绑销售等价格违法行为得到了及时纠正:一些违反规定、擅自调整门票价格期限和幅度的景区,门票价格降幅在10%以上;有的景区取消了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违法所得也被依法罚没;有的景区停止将门票和观光车票捆绑销售,转而开设专用通道,设置引导标识,使游客可自主选择是否乘坐观光车。
另外,未按规定对青少年、学生、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优惠政策的景区都按要求进行了整顿,重新制作符合规定的门票价格公示牌、印制半价门票、取消优惠政策附加条件;在明码标价问题上,有的景区停业整顿直至合格。景区内商品摊点限期完成统一明码标价,整改不彻底的立即关停。
2021年9月22日消息,日前,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于2021年9-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回头看”工作。包括重点: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完善,门票价格是否已切实降低,配套服务价格是否合理,价格行为是否规范,门票价格减免政策是否执行到位等方面开展“回头看”。
媒体评论
光明日报:景区摒弃“门票经济”才会有出路
摒弃门票依赖。首先,地方政府要率先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全域旅游的思维。要下大力气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如去年年底,河北太行山高速公路通车,“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条高速贯穿了河北境内的千里太行山,无疑会大大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发展,由此带来的潜在收益不可估量。
其次,景区也要加快创新,多一些用户思维、游客思维,以旅游参与和体验为核心,提供更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未来的旅游会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一味强索门票、依赖门票,只会越走路越窄。毕竟,景区同质化竞争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游客用脚投票。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06 17:37
目录
概述
发展状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