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
双壳纲动物
长牡蛎是牡蛎目牡蛎科巨牡蛎属软体动物,又称真牡蛎、太平洋牡蛎,俗名生蚝、白蚝、海蛎子、蛎黄、蚵。贝壳长而厚,呈长条形或长卵形,背、腹缘几乎平行,壳长为壳高的3倍;壳表面平坦或有数个大而浅的凹陷;自壳顶向后缘环生排列稀疏的鳞片,呈波纹状,没有明显的放射肋。壳外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闭壳肌痕大,呈马蹄形,棕黄色。
动物学史
长牡蛎原产日本,天然苗种丰富,北美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日本引种,在加拿大和美国华盛顿州广泛养殖,并成为当地海区自然种群。以后,法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也先后引种。该贝现已成为世界牡蛎养殖的主要品种。1979年6月和1980年4月,浙江省水产厅先后2次从日本日鲁渔业株式会社、东京丸一商社和日本宫城县引进牡蛎苗,由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在乐清海湾清江海区试养。引进的苗种总量为1535万颗,引进稚贝平均壳高1.62厘米,平均重0.98克。
形态特征
长牡蛎壳厚,背腹延伸,形态变化极大,贝壳大,呈长条形,壳长约是壳高的3倍左右。一般壳高89毫米,壳长37毫米,壳宽25毫米。壳面具波纹状鳞片。右壳较平坦,壳顶至后缘的环生鳞片排列稀疏,呈波纹状;左壳具有数条较强的放射肋,附着面大。闭壳肌痕肾形,靠近腹缘。贝壳不具缘面,不具蜂窝状贝壳结构,但具有白垩粉沉淀层。终生不具栉齿。壳顶附着面小。内韧带稍宽而长,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壳面紫色或淡紫色,壳内面白色,但闭壳肌痕呈紫色。韧带槽长而深。闭壳肌马蹄形,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长牡蛎具右侧侧水腔。鳃与内脏团之间由一条纵向隔膜在左、右鳃之间的入鳃血管(中入鳃血管)处相连,将鳃上腔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外唇办愈合小于1/3。肠环形,肛区不游离,不具肛翼,肠沟延至肛门末端,消化盲囊开口,数目变化大,一般5-8个。外套膜厚,心耳囊状,不与围心腔壁愈合,具附心脏和肌鳃血管。前大动脉粗,腹动脉两条,肾静脉一条,在左心耳腹侧,环外套动脉明显。直肠不穿过心室。脏神经节不分节。浮养型,变态期幼虫的壳缘处有一紫色缘带。
生活习性
长牡蛎营固着生活,以左壳固着于坚硬的物体上。有群居的生活习性,由于互相挤压,外壳一般是非常不规则的。垂直分布于低潮线附近及浅海。为广温、广盐种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由日本引进后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可以在盐度10-37‰的海区栖息,生长最适盐度范围是20-30‰,水温在-3至32℃范围内成活,生长适温是5-28℃。
长牡蛎是滤食性贝类。对食物仅有物理性的选择能力,即只摄食比其口径小的食物,对食物的化学性,除了特别有害的刺激物质之外,是没有选择能力的。在幼体期和成体时由于消化和摄食器官在发育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其食物种类和大小也有明显的不同:胚胎发育至D形幼虫以后,滤食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善,只能摄食一些极微小的颗粒,金藻无细胞壁,对于消化能力极弱的初期幼体最为合适。成体的食物主要是海水中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
在繁殖季节,受精卵1-2天后发育成70-80微米的D形幼虫,浮游生活2周后壳高长至300微米左右,变态后营固着生活。幼体固着后4-5天,成长为2毫米左右的稚贝,1个月后长到1厘米左右,1周年可长至7-8厘米,生长2周年壳高达9-13厘米。以后生长速度较慢,壳层开始增厚。长牡蛎的生长包括贝壳的生长和肉质部的肥满,一般秋季肉和壳都生长,冬天壳的生长速度缓慢,而肉质部储藏营养物质重量增加。春天随水温的回升,壳的生长速度加快,初夏贝壳进入快速生长期,生殖腺的成熟也同时加快。产卵期生殖腺发达,体重增加,壳的生长速度降低,产卵后肉质部迅速衰退,体重下降。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广西、河北、辽宁、山东、浙江、香港、台湾、海南)、朝鲜、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俄罗斯(远东地区)。
引种:佛得角、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摩洛哥、纳米比亚、塞舌尔、南非、突尼斯、印度尼西亚(爪哇)、以色列、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土耳其、比利时、克罗地亚、塞浦路斯、丹麦、法国(科西嘉岛)、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马耳他、荷兰、挪威、葡萄牙(马德拉)、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部)、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乌克兰、英国(海峡群岛)、伯利兹、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哥斯达黎加、古巴、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国(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缅因州、马萨诸塞州、北卡罗来纳州、俄勒冈州、得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澳洲西部)、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帕劳、萨摩亚、汤加、瓦努阿图、阿根廷、巴西(巴伊亚州、里约热内卢、圣卡塔琳娜、圣保罗、智利、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长牡蛎属卵生型,雌雄异体。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幼虫,再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里度过,约经1年即达性成熟。该贝虽属雌雄异体,但也存在雌雄同体,并且相互间常发生性的转换,可从雌雄同体转化为雌雄异体,或者雌个体转化为雄个体,性别很不稳定。繁殖期主要集中在本海区水温最高的月份。在中国南方,每年的5月份进入繁殖期;在北方,繁殖期在6-7月份。在整个繁殖季节,常出现2-4次繁殖盛期。一般水温达到16℃时,生殖腺开始形成,20℃时生殖细胞增多,22℃时部分个体性腺开始成熟,大多数在水温达到23℃以上开始产卵。水温和盐度的变化是产卵的重要条件,因此,产卵大都在大潮期间进行。该贝产卵量很大,壳高12厘米以上的亲贝,产卵量可达数千万至1亿左右。
人工繁殖
人工育苗包括亲贝的选择和蓄养、采卵及孵化。亲贝选择2-3龄、壳高10厘米以上的个体。亲贝蓄养一般采用浮动网箱或网笼式吊养,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50-60个。采卵是将肥满度达到28%左右,卵子已基本成熟的个体,采用自然排放法,让亲贝充分发育成熟,自行排放精卵;或者采用阴干、流水、升温法进行催产。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卵子成熟好,但要防止精于过多,影响胚胎发育。发现雄性个体排精过多,要及时挑出。卵子达到一定密度时,要将亲贝移入另一水池内产卵,产卵结束后,池水要不断充气、搅拌、捞除泡沫。解剖法取卵简便易行,可以避免精子过多的弊病,但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掌握好卵子的成熟度。先打开贝壳挑选雌贝,用吸管吸取l滴性腺组织滴于载玻片上,如果性细胞立即散开则为雌性,若不易散开而且呈烟雾状则为精于,将卵巢取下,搅拌,用细网目筛绢过滤,去除多余杂质,然后授精后孵化。
2023年6月27日消息,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威海综合试验站)引进了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培育的“海大4号”长牡蛎新品种附壳苗100万片开展养殖试验示范,这是“海大4号”新品种于2022年7月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首次正式对外推广。
养殖技术
幼虫培育
受精卵发育到D形幼虫后,用300目筛绢收集移入另外的水池内进行培育。初期D形幼虫密度不超过10个/毫升。在培育过程中,每天换水2次,每次1/2,每隔5-6天倒池1次。饵料以金藻为主,混合投喂扁藻、角毛藻等。投饵量根据幼虫的胃含物情况增减。幼虫浮游期的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平均水温29℃时,浮游期为10-14天;21℃时,为16天;24-28℃时,需11-20天不等。水温22-25℃的条件下,从受精卵到附着变态需18-19天。不论浮游期的长短,幼虫到达变态附着时的个体大小均为300微米。在一般情况下,当个别幼虫出现跟点时需要进行1次筛选,将大的个体选入另一池,并投放固着基。
育苗场培育的眼点幼虫,可以运输到其他的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性采苗。将眼点幼虫过滤出来,用纱布包裹保持一定湿度,置于泡沫塑料箱中,利用塑料袋在箱内放置冰块进行运输。
幼苗培育
当眼点幼虫达到40%以上时,便可投放固着基。常用的固着基有贝壳、塑料盘等。将扇贝壳或长牡蛎壳中间钻孔,用细塑料绳穿着,根据育苗池的深浅确定长度,悬挂在水池中,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投放2000片左右。贝壳投放前要用稀盐酸浸泡后洗刷干净。贝壳采苗适于垂下式或滩涂地播饲养。
用扇贝养成笼的塑料底盘或塑料板乎挂或垂挂在水池中进行采苗,处理方法同贝壳。塑料盘(板)弯曲后,蛎苗能自行脱落,适合进行单体长牡蛎的饲养。
成贝养殖
长牡蛎商品贝养成区应选择在风浪较小、潮流畅通、饵料丰富、无工业污染水域。养成方法可分悬浮式和地播式两类。
将长牡蛎直接播放在滩涂上进行养成。将长牡蛎苗从采苗器上剥离下来,按照一定放养密度,播养到沙泥滩或泥沙滩地质的滩涂上,长牡蛎即可在滩面上滤食生长。具有养殖成本低,操作简单,易管理,能充分利用滩涂等优点。一般生产上将当年培育的苗种在翌年3-4月份播养,每667平方米播养量为3000-5000千克。
主要价值
长牡蛎为中国传统食用贝类。是在南方重要的牡蛎增养殖对象,有地播、插立和垂下养殖3种养殖方式。刚附着的幼蛎经11-12个月的管养,壳长到8厘米,就可达商品规格上市。
【入药部位】贝壳或肉(软体)。
【功能主治】贝壳:收敛固涩;用治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肉:滋阴潜阳,镇惊安神,涩精敛汗,软坚散结,化痰;用冶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额瘕痞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6 11:5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