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遗址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铜官窑遗址,又名“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原古城村),距长沙市约27千米,离长湘线约12千米,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有1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长沙铜官窑遗址兴起于中唐(约八九世纪之交),衰落于五代。
1956年,长沙铜官窑遗址被发现。
1956年、1964年,长沙铜官窑遗址曾两度试掘。
1983年,长沙铜官窑遗址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正式发掘,揭露总面积约760平方米,有关该窑系胎土、釉料、制作、烧造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解决。
2010年,长沙铜官窑遗址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和陈家坪窑区进行了发掘;长沙铜官窑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勘探,主要内容包括对遗址区域范围的再确认,窑炉及作坊、挖泥洞、石渚湖区(包括市场、货藏、码头、生活区等)和墓葬区的调查。
2016年,因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服务设施项目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石渚湖村石渚组。
2019年12月-2020年4月,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陈家坪遗址展示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联合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对受工程影响的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70平方米。本次发掘工作在两个区域开展:一为胡家垄窑业废弃堆积区,发掘面积约45平方米,该区域位于陈家山和谭家坡之间相对低洼的田垄地带;二是遗址内需要展示的一处挖泥洞,位于陈家山Y35与Y33的尾部之间,发掘面积约25平方米。
遗址特点
综述
长沙铜官窑遗址南靠石渚湖,西临湘江,北抵古城山,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包括龙窑遗址46处,采泥矿遗址19处。遗址区域内的市场遗址、码头遗址、货区及生活区和墓葬区等文化遗址均保存较好。主要分为长沙(铜官镇)、古城(瓦渣坪)、石渚等三大窑区。
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
谭家坡1号龙窑遗址核心保护区位于谭家坡大窑包的南坡,是考古已发现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龙窑遗址。窑址正南北向,通长约41米,宽度2.8~3米不等,由窑头、窑床、窑尾三大部分构成。遗迹有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烘烤炉、釉缸、装窑台面等28处,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
墓葬区
墓葬区位于长沙铜官窑遗址东北面的金家坡和钱家坡一带。金家坡和钱家坡与大坡山头相连,属同一处丘陵,为该丘陵的东坡。墓葬密集,不少于20座。在柯建新屋后菜地的断坎边发现3座砖室墓,前部均已被破坏,墓暴露于坎壁中。3座墓并排分布,方向140°~150°,间距5~6米,其中1座露出1件硬陶罐,是汉晋墓常见的随葬品,3座墓应属汉晋时期的家族墓地。从调查结果看,金家坡和钱家坡一带是汉晋墓分布区,但保存状况不佳。在钱家坡西南的大坡组探查,大坡墓区墓葬形制一致,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品相近,常见素胎小罐,还有铜镜、塔形盖罐、铜钱、多角坛、墓志铭、人物俑、泥塑动物等,其中素胎小罐、带座坛、多角坛在窑址废弃堆积可见同类器形,推测是窑址烧制的产品。
大坡M1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26°。开口于表层红土下,距地表0.5米。墓口和墓底长3.2米、宽1.3米、深0.4米。葬具已腐,墓底可见清晰的灰色棺木痕迹,在距墓口约0.25米处开始出现大量长3~14厘米的铁棺钉,推测葬具是大量铁钉钉合的木板棺椁。骨架已不存,葬式不明。随葬品集中分布于墓坑的东南端,包括带座带盖陶坛1件、带盖陶罐5件、陶盂1件、铜镜1件、铜钱数枚、铁削1件。依据铜镜普遍放置于头部附近来判断,铜镜、铜钱应置于墓主人左侧,而其余陶质随葬品则放置于棺外的头端。
易家坪和樊家坪遗址
易家坪和樊家坪遗址主要历史遗存为明清时期的生活、建筑遗存和唐代石渚窑业遗存。遗迹有清代早期的砖室木棺夫妻合葬墓1座、清代房屋建筑基槽与墙体、灰坑、炉灶石子路等,伴出有较多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物,以青花瓷为主,器类多为碗、杯、盘残件,以小型器为主,可辨识的文字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清雍正年制”“大明年造”“万福攸同”“佳器”“福”“贵”“寿”等,纹样主题有葡萄、蕉叶、缠枝花草、菊花、风鸟、蝗虫、鱼、花瓶等。这批历史遗物中既有粗糙的本土青花,也有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从侧面证实了明清时期石渚市的热闹与繁华。揭露的唐代窑业遗存主要为挖泥坑,出土了大量长沙铜官窑窑业遗物,包括大量瓷器残件和一些匣钵、火照等窑具,瓷器品类有碗、壶、盏、碾槽、碟、罐等,釉面以青釉为主,少量酱釉、绿釉、乳浊白釉,装饰技法有釉下诗文、釉下褐绿彩绘等多见釉下褐绿彩绘花鸟纹瓷碟残片,此外还有少量窑变瓷片。这些标本所使用的制瓷技术和瓷器产品与石渚湖北岸一带谭家坡、瓦渣坪等窑场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证实石渚窑场是长沙铜官窑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在整个“石渚草市”的产销体系中占据着较关键的位置。
陈家坪遗址
陈家坪遗址是长沙铜官窑遗址一处具代表性的窑业遗存分布区。陈家坪窑区的窑炉残基密集,分布着Y30、Y31、Y33、Y34、Y35、Y77等从唐代到明清的不同时代窑炉及其相关窑业遗存,挖泥洞、作坊、窑炉、窑业废弃堆积、窑神庙等能反映长沙铜官窑制瓷工艺流程与陶瓷生产传统的遗迹共存于此,集中展示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业的兴衰与历史变迁。
胡家垄发掘区的文化堆积主要为Y35、Y77等不同时代龙窑的窑业废弃物,主要历史遗存是唐代至明清时期的匣钵、窑渣、废料、陶瓷残次品等组成的窑业废弃堆积。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方面的不同,胡家垄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可分为九大层:第①层为近现代的耕作层;第②层为土色斑杂的废弃料土堆积,土质较紧密,含有少量陶胎缸罐残片;第③层为含有较多灰黑色黏土的匣钵、陶瓷残片堆积层,为宋元时期在唐末五代窑场废弃堆积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层,出土较多陶瓷残件;第④层为窑渣烧土堆积层,土质紧密,窑渣中含有较多烧土、炭末、匣钵和陶瓷残次品;第⑤层为匣钵陶瓷残次品堆积层,出土有匣钵、花鸟纹彩绘瓷片、青釉罐、贴花壶、白釉绿彩瓷片、青釉壶、绿釉碗、枕、香炉等器;第⑥层为窑渣烧土堆积层,发掘区内东部堆积较厚,往西逐渐变薄,含有少量瓷片、炭末;第⑦层为匣钵残次瓷器堆积层,夹杂较多窑渣红烧土,全区分布,出土有较多残次瓷器,有白釉绿彩壶、青釉褐绿彩鸟纹壶、绿釉花纹碗、烛台、盒、瓷龟、香炉、杯等器类;第⑧层为含有较多青灰色淤泥的匣钵残次瓷器堆积层,均为匣钵、陶瓷残次品等窑业堆积层,全区分布,出土有绿釉杯、烛台、瓷龟、绿釉盒、香炉、绿釉壶、窑砖、盘口壶、瓷羊、鸟形壶、纺轮、白釉绿彩碟等器类;第⑨层为深灰色淤泥层,含有少量瓷片和窑渣,全区分布;⑨层下为黄色生土层。
挖泥洞是窑工挖取陶瓷泥料形成的坑洞,该洞洞口西、南两侧保存较好,东、北两侧已垮塌,呈不规则形状。距现地表5.8米以下,洞体开始呈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洞内堆积有匣钵与陶瓷残片。因洞内积水,南壁有较大的裂缝。
文物遗存
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陶瓷器包括青瓷、白瓷、彩瓷和无釉素瓷四大类。器物除常见的碗、碟、盘、钵、盂、洗、壶、瓶、坛、罐、盒、炉、枕、灯、碾槽与和人物和禽兽等小玩具外,还出土了形制异常的瓮坛和大小缸。发现有褐彩”茶碗”二字的青瓷碗,诗句题铭、釉下彩外国卷发女郎、”竹林七贤”、阿拉伯人和唐代胖妞人物画壶,以及考古已发现年代最早的红釉装饰通体玫瑰红瓷壶和多种红色彩绘瓷器。
历史文化
长沙铜官窑
长沙铜官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结合北方三彩工艺形成的彩瓷窑。制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青釉、颜色釉、釉下彩三大阶段。釉下彩阶段,大约从唐元和(806~820年)年间至晚唐,并延伸到五代。釉下彩的发明,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以多彩和模印贴花装饰著称,褐绿红蓝等彩绘画、题诗于瓷是其最大创新。鼎盛期间,产品不但畅销于国内,而且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地区,最远抵达东北部非洲。1999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载有67000件中国瓷器,其中83%为长沙铜官窑所产。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北非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长沙窑产品。中国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长沙窑产品。
长沙窑陶瓷器上有关商业、商人的题诗,反映出当时长沙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人归千里去,心画一盔中,莫虚前途远,开航逐便风”,反映出商人开拓市场、千里奔走、一往无前的积极心态。另一首诗”小水通大河,山深鸟雀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则反映商人们四处贩运、寻找市场的顽强精神。陶瓷器上所书的文字除诗文、联句、谚语、俗语、成语外,还有不少广告宣传文字。如朝鲜出土的长沙窑瓷壶上就书写有”卞家小口天下有名”“郑家小口天下第一”。以姓氏作商号的名称,是长沙商号命名的最初形式。长沙还出土有釉下褐彩”陈家美春酒”题字壶,“陈家”即为商号,而”美春”即为商标。
艺文
唐,李群玉,在唐诗《石渚》中记录了铜官窑鼎盛时期的场面: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火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文物价值
长沙铜官窑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外29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由湘江经长江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长沙铜官窑遗址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生产技术、陶瓷装饰艺术、湖湘文化以及对外交流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长沙铜官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长沙铜官窑遗址被列为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
保护开发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于湘江东岸,有谭家坡遗迹馆、陈家坪遗址、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和觉华塔景点。谭家坡一号龙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龙窑,谭家坡遗迹馆凸显遗址原址原貌,全方位展示长沙铜官窑历史文化和陶瓷制作工艺;陈家坪遗址展示从唐代到明清不同时代的窑炉及其相关窑业遗存,集中展现长沙铜官窑陶瓷产业的兴衰和历史变迁;觉华塔位于觉华山顶;长沙铜官窑博物馆设有“诗意的彩瓷”主题基本陈列,由序厅、千年的积淀、瓦渣坪往事、土火之艺、教育互动区、彩韵唐风、世界的长沙窑7个展厅组成,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
2012年6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2013年12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是湖南省第一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30日,长沙铜官窑遗址被列入“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原古城村)。
交通信息
公交路线
长沙河东、丁字方向往返:W113、W176、W178
长沙河西、望城方向往返:W127、W191、W223、W185
地铁路线
长沙地铁1号线金盆丘(铜官窑巴士站)1号口出,转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直通巴士在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站下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0 11: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